岁暮回首 数风流人物还看查文红

发布时间:2010-04-09 22:45 | 来源:北方网 2001-12-28 12:45 | 查看:2523次

  查文红简介

  上海下岗女工。1993年即与安徽省砀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学生马小峰结对子,捐资助学。1998年,查文红下岗,45岁的她不能容忍无所事事的生活,遂去魏庙小学做了一名义务教师。此举,实现了她少年时的志愿:做一名教师。砀山、上海云泥之别,生活、工作上的种种不适使查文红几经去留徘徊……丈夫老赵的态度是:“要回来,我等着;做下去,我支持!”

  1998年8月27日至今,查文红在缺水少青菜的砀山坚持1200多天。她带的班级在全县统考中三年第一。她还把城市文明一点一滴渗透到小山村,日日实践着“教育和书籍使人聪明和文明”。孩子们在“学问可大呢”的查老师的培养下一天天健康成长,而她女儿却在期盼、失望甚至怨怒中等来了母亲一次次失约:结婚、生子、看病。查文红分身无术,在自己1个孩子和47个孩子间完全倾斜了。孩子需要她,家长需要她。

  又值岁暮,浪花淘不尽英雄!

  此刻回首,蛇年做客“人物在线”的主人公一一重现眼前。细细点数,51个人物绝大多数是“小人物”,因为“小人物”做了绝大多数的人言到而手不至的实事。做实事的人应了毛泽东的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1个人物中,2001年9月21日刊登的《学生需要我家长需要我》的主人公查文红便是五种人中的典型代表。她的故事书写着古今歌咏“位卑未敢忘忧国”。此歌一出,沪上媒体即刻呼应。

  “谁把查老师带走,就放全村的狗咬谁”

  9月27日,上海《解放日报·热点追踪》追踪了查文红的女儿和丈夫《一个母亲的“信任危机”》。该文如火,迅燃沪上媒体。10月11日,《查文红,你后顾无忧》、《向查老师致敬 为查老师解忧》。燃烧的媒体复将市民点燃。10月13日,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送魏庙小学建楼资金15万元,并承诺负责该校所有困难学生学杂费。查文红女儿赵静所在单位出台两条措施:报销全部医药费;保留工作岗位。上海博爱医院为赵静会诊,医疗费全免。奉贤县某校76届高中校友聚会前夕,查文红事迹使他们将聚会改为募捐,10800元交给查文红。上海市妇联给生活困窘的查文红家庭补助2000元。某个体户捐魏庙小学7箱服装。某公司捐赠魏庙小学10万元,华东师大捐赠一个图书馆的书籍。一匿名女士约会查文红某地,面交2万元。

  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指示沪上媒体:带着感情采访查老师和查老师的学生。于是数十家媒体包括浙江、中央媒体聚焦查文红,查文红猝不及防,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记者追逐?砀山人特别是魏庙小学师生第一次看见如此多的城里人涌向他们。他们打出横幅,放着鞭炮“感谢查老师,感谢上海支援”。电视台请客,查文红班里47名学生第一次在镇上吃到鸡虾鱼肉,他们更加确认幸福来自查老师,也更加担心和警惕查老师会离开他们。查文红一随记者出校门,学生便误会查老师被城里人带走,于是放出话:“谁把查老师带走,就放全村的狗咬谁。”

  上海人的楷模

  11月22日上午,“查文红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龚学平授予查文红“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龚学平说:“查文红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世纪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体现了新世纪上海人的精神风貌。我们要学习查文红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克己为人、乐于奉献、刻苦钻研、敬业乐群的精神。学习她把本职工作融合到中国强大、民族兴旺的大目标中。查文红同志在道德建设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的每一段故事都张扬着道德的大旗,耸立起人格的丰碑。”

  龚学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以查文红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把学习查文红与本单位、本地区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新世纪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该日,《新民晚报》头版评论称查文红“上海人的楷模”;后称新时代上海人道德攀登的典范。深秋季节的上海,查文红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查文红全家及查文红日记《执教魏庙》家喻户晓。

  查文红将自身发展融于社会改良中 这是她追求的也是被人们认同的价值所在

  查文红被一些单位邀请和给在上海受训的贵州希望小学教师做报告《一切为了孩子》。最多时一天四场,其教化功能触及心灵。有个人和集体去了魏庙小学,看楷模在怎样的环境中度过三年。一古稀老人致信查文红:“我要深深地向您鞠躬。我虽古稀之年,但我活一天就要向您学习一天。”广州市民邓和致信查文红:“我是个85岁的老党员,党龄62年,现寄给孩子300元,以后每月寄100元。”下岗女工陈桂芬感慨:“我们夫妇下岗后,推过便民车,卖过豆制品,好不容易在小区中有了一个固定摊点,可现逢动迁,又要另谋新职。困难面前,查老师会让我们的精神振作些。”

  11月26日,在“学习查文红同志先进事迹各界人士座谈会”上,华联商厦党委书记蒋慧中代表华联职工“向查老师学习!”通用汽车公司熊传林表示公司全体员工愿做查老师的坚强后盾!隧道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崔建治当场捐献2000元。交通大学愿为魏庙小学建图书室。华东政法学院捐赠千余元少儿图书。人们自觉自愿将查文红作为“镜子”,把自己及周围的人“照一照”……与会者建议:将查文红日记中词句写在地铁站的广告牌上,因为这个时代更需要奉献精神,而查文红恰是上海实现三个“三年大变样”,进入小康后的新形象代表。

  查文红还启示人们,世上没有绝对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断激励创新。上海下岗工人千千万,绝大多数将眼睛盯在生存饱和的上海滩上,结果必是有生存没发展。相比之下,查文红志存高远。她将自身发展融于社会改良中,这是她追求的价值也是被人们认同的价值所在。

  《解放日报》总编宋超说,查文红的事迹,使我们进一步认识道德力量、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舆论工作的着力点。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大力宣传查文红这样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

  “不会被荣誉所累,照样教我的书,荣誉是身外的,教书育人是根本”

  查文红因眼疾住院10天。病房里,书包、文具堆成小山。医院附近居民每天自愿给查文红送汤:鸽子汤、鸡汤、甲鱼汤……住院期间,曹庄镇某大队书记率领学生家长代表6人带着全镇2800人的心意——硬币、毛票汇集的近2000元赴沪看望查老师。时值大雨,时值查文红住院,天不作美人不在,他们就在街上拦截询问查老师住哪家医院。他们恳请查老师痊愈后回校教书。人民日报华东版记者采访魏庙小学时,师生、家长见城市人就打探“查老师啥时回来?”记者带回全校师生600多人写给查老师的信。内容多为请查老师回来。如:“您不在的日子,我像丢了魂似的……”一年级学生用拼音表达他们的期盼“查老师快回来。查文红丈夫一封封念给眼疾未愈的妻子听,泪水使查文红眼睛愈发红肿。

  走在街上的查文红总被人拦住,让她熟悉的动作是,人们问好致意的同时,在身上摸纸片请签名,说她是上海人的骄傲。中山北路一小决定与魏庙小学建联谊校,以书信、访谈、听课、观摩、授课指导等方式,培训教师,提供教育信息,安排骨干教师赴当地指导计算机操作。新华书店赠送四组书柜。区商委赠送千册图书和一台29英寸彩电,区妇联捐魏庙小学6250件服装。

  查文红所居地普陀区委号召90万居民“向共产党员查文红学习”。12月24日,该区政府携600多蛇皮袋物资前往魏庙小学。上海市准备集资100万,资助有百分之百危房的魏庙中学。

  跟查文红同住普陀区的全国劳动模范徐虎看望了邻居查文红。徐虎真诚地表示自己该向查老师学习,因为查老师执教环境比自己差,自己再辛苦,毕竟在城市,没有经过艰苦乡村的考验。

  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沪剧团准备将查文红搬上银幕和舞台。

  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查文红“生活在乡亲们的爱戴中”。

  ……

  忽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鲜花丛中,查文红清醒:“我只是尽了一个普通党员应尽的义务,不会被荣誉所累,照样教我的书。名誉是暂时的,教书育人是根本。”她提醒丈夫、女儿:“咱们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并告知家人:“这段时间过去后还回魏庙。”这段被查文红称作“一窝蜂”的时间,媒体搅扰了她宁静的生活,这是她不情愿的,但用牺牲宁静换取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她又是情愿的。

  2002年元旦,查文红执意回魏庙,她要跟学生一起过新年。北京媒体请她进京做节目,她首先想到能否带两个学生。她要把概念“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变为学生眼中实景。

  钢琴、电脑、文具、灯具、衣服、现金……一夜间,查文红和600多孩子的命运被改写。魏庙小学现得善款数十万元,这个数字早已超过当初查文红期盼。报道的是查文红,受益的是孩子。查文红欣慰曾焦虑的已成过去,亢奋曾梦想的就要成真,这一切喜事与一个人有关。

  两个价值集中在一个下岗女工身上其典范意义尤为凸显

  2000年2月18日,本版报道了安徽大学教师何家庆自费扶贫大西南,指导芋农科技种植魔芋的感人事迹。之后,全国学习何家庆——“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以己之力奉献自我”。2001年教师节前夕,安徽省两个先进教师代表何家庆、查文红在安徽省电视台做节目。休憩时间,查文红向何家庆诉其焦虑和梦想:“一到冬天,雪花、西北风往没有玻璃的窗户里灌,孩子冻得伸不出手写字,眼看又到冬天了,教学楼还有10万元资金缺口,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谁给呢?希望今年冬天,孩子能进楼上课。”何家庆建议查文红进京开会期间:“去找一个记者,她能帮你”。

  9月4日至5日,“全国师德标兵及先进个人表彰会”在京召开,何家庆、查文红是安徽省代表。是否进京,查文红犹豫,为经费问题。三年来,她几乎倾其所有捐资助学,本已拮据的她考虑进京往返需花400元左右,如果记者帮不上忙,会使她紧上加紧。400元是她在当地5个月的生活费,这个账她不能不算。何家庆劝她不要失去机会。9月2日,何家庆在电话中向我简要介绍了查文红。听后,我感到查文红有两点价值可挖。一、作为下岗女工,没怨天尤人,消沉彷徨,而是主动赴贫困地区义务执教,为不太乐观的现实生活寻找到一个光明点,这本身已具道德感召力和现实榜样性。二、市场经济下,更要强调奉献和自强不息。两个价值集中在一个下岗女工身上,其典范意义尤为凸显。

  9月4日,在“职工之家”5个多小时的采访,查文红向我细述了她大半生的经历和她追求的人生价值。说到孩子的苦和给予她的爱,几次流泪自语“你说我能走吗?!”对于眼下的苦,她说因为自己是城市人才觉得苦,当地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苦过的,比起他们,我还算甜的。况且是自己的选择,故无怨无悔。但她有两个希望:孩子能在教学楼里,至少在有玻璃的教室里上课。这个愿望因为没钱,一个空架子支在那里,师生日日望楼兴叹。她发愿:一旦梦想成真,哪怕第二天心肌梗塞;再就是女儿的病能在好大夫的治疗下痊愈。这块心病如怨鬼般日日拉扯她在上海、砀山间做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她望媒体帮她呼吁!

  社会需要被称作“一根筋”或“傻子”式的人

  “人物在线”创办三年一个宗旨:报道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实事的奉献型人物。去年的何家庆,今年的查文红是该版宗旨的突出体现。何家庆科技扶贫受百姓欢迎,查文红义务执教同样受百姓欢迎。二人的共同点即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在行动中。他们是产生于普通人群中、平凡生活中的草根力量。正是这股沉默而坚韧的道德劲草在推进社会改良,摒弃麻木愚昧,带动道德升华,推动文明进程。如果这些平凡伟大的劲草与周边形成互动关系,将文明薪火根根相传,则家国之幸。何家庆、查文红被上下认同的事实说明,社会需要这种被称作“一根筋”或“傻子”式的人,也激励编辑更加坚守本版宗旨。

  马年,“人物在线”一如既往挖掘为国家民族燃烧自我、扎根民间的草根力量,他们是读者亦是编辑心中的道德秤杆,报道他们,是让众生见贤思齐;宣传他们,是让苟活者失去重量。(李彦春)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