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09 10:50 | 来源:解放日报电子版 | 查看:2632次
4月,安徽砀山,正是梨花吐蕊时节。可皖豫交界处的砀山曹庄乡,却与梨花无缘。
踏上颠簸不平的乡村小路,记者走进这个穷乡僻壤,寻访从上海来的乡村教师查文红。
“查老师,人好着呢,对学生好亲。”村子里,老老少少这样说。
得到人们敬爱的查老师,是上海普陀区石泉街道的一位普通居民,一位眼睛高度近视、腿有残疾的退休女工。1998年9月,她来到曹庄乡魏庙小学,当了一名义务乡村女教师。
为孤儿圆读书梦
查文红与魏庙小学结缘,缘起魏庙小学的孤儿马小峰、马小云兄妹。
1993年的一天,查文红从报纸上得知,为使贫苦地区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团中央正在构建“希望工程”。
“我要为‘希望工程’添一块砖。”查文红对丈夫说:“虽然我不能再成为一名老师,但我希望穷困的孩子都能读书。”
当老师,是查文红儿时的梦想。1966年,查文红初中毕业,报考了师范学校,却被送到黑龙江插队落户。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为雪原上的乡村老师。正当她满怀热情、把一腔爱心献给孩子们时,不幸却降临了。
一天冬天的清晨,查文红赶往学校上课。满天飞雪,覆盖了崎岖山路。一个趔趄,她摔到了,左腿也因此致残。
回到上海,查文红当上区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业余时间的刻苦攻读,使她拿到了大专文凭,可毕竟不能再成为一名老师。
厚道的丈夫深深理解妻子,对妻子的建议,他和女儿都投了赞成票。从此,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每个月至少拿出30元,寄给“希望工程”办公室。
1995年,“希望工程”办公室给查文红寄来“1+1助学”救助卡。需要救助的孩子是安徽砀山曹庄乡的一对孤儿马小峰和马小云。尚在襁褓中时,马氏兄妹就失去父母,与手有残疾的祖母相依为命。由于生活贫困,兄妹俩中途辍学。
马小峰兄妹的命运牵动了查文红的心,一家人决定全力资助孤苦零丁的兄妹俩。开学前,查文红为马小峰寄去学费和学习用品;逢年过节,又寄去衣物和零花钱。每个月,她都与兄妹俩通信,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在查文红一家的帮助下,马小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学。但1997年春天,查文红的丈夫下岗了,读大学的女儿一边打工、一边求学。得知上海查家的情况,加之祖母重病在身,马小峰起了辍学之念。
几封信发往砀山,但没有回音。查文红急了:绝不能让孩子再失学。9月5日傍晚,她登上开往砀山的火车。下了火车,乘了一个多小时的三轮车,查文红来到曹庄乡。
走进马小峰的家,查文红心酸得想掉泪。一间破房内,空空无物,床上垫的是苞谷皮,小桌上放着几只菜面团,那是祖孙三人一天的口粮。给老人送上营养品后,查文红耐心地劝说起马小峰:困难总能解决,读书是你人生的第一大事。
查文红又来到魏庙中学和小学,给兄妹俩交了学费。听说学校师资缺乏,小学12个班级,只有18个教师,其中9个民办教师小学都没有毕业,收入只有90元,查文红流泪了。临行时,她对乡亲们许诺:将来有机会,我一定来教书。
远赴砀山义务执教
1998年炎夏,由于单位效益不好,47岁的查文红不得不提前退休。整个夏天,她心里空荡荡的,她觉得应该去实现给曹庄父老许下的诺言。
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查文红向丈夫提起自己的想法,丈夫一如既往地支持了她。与曹庄乡教委取得联系后,丈夫又为妻子置好行装和教学器具器材。秋季开学前,他把查文红送到砀山。
查文红终于又成了一名教师,担任一年级班主任,主教语文兼教品德,还承担起全校音乐和绘画等课程,一天上六七节课。
为了教好每节课,每天她总要备课到深夜。清晨5时多,她就开始翻书,熟悉教学内容;中午,她还经常拖着受伤的腿,到学生家家访。她说:“学校信任我,把孩子交到我手中,我不能糊弄他们。”
孩子们从来没有戴过红领巾。孩子们看着图画书中少先队员的羡慕目光,刺痛了查文红。利用放寒假回上海的机会,她从市北小学借来有关少先队知识的书籍,还购买了队旗和红领巾。假后回到学校,她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少先队。她亲自担任大队辅导员,组织孩子办墙报、唱歌跳舞,使孩子们享受同龄人应有的快乐。
乡村的生活艰苦而单调。查文红住的一间斗室内,只有一只破旧的单人床和一套课桌椅,床上一条海绵垫,是学校送给查文红的唯一用物。这间斗室,还兼有厨房功能。每天清晨,在墙角的煤球炉上,查文红烧上一锅饭,有时炒一个菜,对付一天的生活。
虽然苦,虽然累,可查文红整天乐滋滋的。在魏庙小学,她是尽义务,没有一分津贴,所有开销,也都是自己的。一次,学校为每位老师发了30元奖金,也给她一份,可她怎么也不肯收。她说:“我是为孩子们来的。在这里,我感到活得很有价值,这就够了。”
把爱心献给孩子
查文红的班级里,有46位学生,每位学生都得到过查文红真诚的关怀。
蒋圣楠的父母患有重病,丧失了劳动力,孩子随时有可能失学,是查文红帮她交清书费,又买来铅笔和写字簿。查文红对蒋圣楠说:“老师一定让你读完小学。”通过她的联系,石泉街道与蒋圣楠结成助学对子,一次性为孩子交纳了小学期间的学费。
一天下课后,查文红发现李春燕趴在桌上哭泣,忙上前询问。原来,失去母亲的李春燕遭到同学们的挖苦。对着伤心不已的李春燕,查文红动情地说:“以后,我就是你妈妈,有困难来找我。”她担起了母亲的责任:打预防针,李春燕交不起药费,查文红帮她代交;没有书本,查文红给买;衣服脏了,查文红帮着洗干净;查文红还给孩子买来毛巾、面盆,教常年生活在干旱气候下的孩子养成卫生习惯……
李刘涛成绩较差,每次测验,几乎都是最后一名。可查文红却从不责怪他,每天放学后,她帮李刘涛补课,一遍一遍教他写字、做算术。一天天的努力,李刘涛终于进步了。孩子说出内心的渴望:老师,你别回上海,我争取得100分。
乡亲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查老师的感激。那一天,蒋圣楠的母亲送来一方豆腐,那是他们家能拿出的最高档礼物。清明节时,按当地风俗,很多家长让孩子送来一只或两只鸡蛋、鸭蛋,而查文红又把它们转送给困难孩子……
春寒料峭,查文红的气管炎又发作了。中午休息时,查文红步行到一公里外的卫生院吊盐水。她的身边,陪伴着一群孩子。有的孩子向父母讨来一毛钱,买来他们认为最好吃的桔子水;有的孩子从地里摘来山楂,送给老师:“老师,你吃,吃了病就好了。”
查文红珍藏着孩子们的礼物——一张张贺年纸。纸片是孩子们从各式簿子上撕下的,远没有城里孩子的贺年卡漂亮。但纸上却写着孩子的心声:“老师,我们爱你!”“老师,你是我的妈妈!”“老师,你生病了,我们很难过。”……
翻看着一张张贺年纸,查文红哽咽地说:“为了孩子的明天,我要做一个好老师。”
(原载1999年4月26日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记者 缪毅容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