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1 21:40 | 来源:搜狐网 2018-04-29 12:38 | 查看:681766次
林俊德
相信99%的中国人
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他是一位将军
更是一位院士
他一辈子隐姓埋名
52年坚守在罗布泊
参与了中国全部的
45次核试验任务
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
却因离世几个小时前的
一张照片
感动了整个中国
1
生命的最后10小时
2012年5月4日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
他戴着氧气面罩
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
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
对着笔记本电脑
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
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
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
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
他们快要答辩了
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
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一切都要快,要尽快
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
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
1天,2天…一直拼到他生命的
最后一天
最后一刻
5月31日
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
生命进入倒计时
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家人实在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
都不被满足
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
上午10点
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
颤抖地对女儿说
C盘我做完了
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
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
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
女儿说:眼镜戴着呢
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
因为怕他听到
使劲捂着嘴巴
病房人很多,但没人说话
只有他按击鼠标的声音…
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
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
他则回答:坐着休息!
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
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
“坐着比躺着好啊,
我不能躺下,
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两个小时后
他终于累得再也支撑不住
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
林俊德回到了病床
他太累了,实在太累了
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
老伴儿轻轻地抚摸着他的额头
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
他大口喘着气
眼神也暗淡下来
这一躺下后,他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小时之后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
林俊德
这位让罗布泊发出
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
他的老伴儿黄建琴
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
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
他们,从不属于家庭
不属于彼此
只属于民族和国家
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
闭上双眼的那一刻
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
老林,
你终于属于我了…
2
藏身大漠40载为国铸“核盾”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
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
因为家中一贫如洗
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
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
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
1955年,17岁的林俊德
这个山里的穷孩子
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
浙江大学机械系
林俊德上学的路费
是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
因为家里实在贫困
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
读大学的费用
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
从那时起,林俊德就默默下决心
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浙江大学
林俊德曾说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
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
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
一直到生命最后
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
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
报到的第二天
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
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
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
他激动不已
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
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核试验
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试验
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西方国家的核讹
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
唯有早一天拥有核武器
才能真正挺直腰杆
当时,只有26岁的林俊德
担任首颗原子弹
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
而这个小组算上他自己
总共就3个人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
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
当时,既没有实验设备
更没有技术资料
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
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
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
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15时
罗布泊一声巨响
蘑菇云腾空而起
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
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
人们纷纷跳出战壕
将帽子抛在空中,相拥而庆
然而,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
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
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
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
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
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
就有林俊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
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
“怎么证明是核爆?”
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
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
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
只拿到很少的数据…
就在这时
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点击阅读)
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
“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
这次爆炸是核爆炸。
爆炸当量为2万吨。”
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
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
你们立了大功
让全世界都难以相信的是
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
搞成的自主高科技
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
重要数据之一
而亲历第一次核爆后
林俊德更深刻地认识到
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
必须靠自主创新
中国第首颗氢弹原理核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
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
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
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
为了创造低温环境
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
爬上3000米
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
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
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
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采用的是空投的方式
此后几年
林俊德和他的团队
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
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
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
用垒土台当桌子
即使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
也从没有中断科研…
林俊德和战友们
坚守大漠,默默攻关
研制出一系列装备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初
当中国还在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
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
为限制我国核武器发展
他们联合签订了
关于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
较量
进入全新的阶段
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
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新的难题
天山之麓,大漠之中
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
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
从大气层到地下
每一次试验转型
对于林俊德来说
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
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
发起一次次的冲锋
1996年7月29日
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
当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
郑重宣布:
从1996年7月30日起
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从1964年到1996年
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
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
林俊德激动地说
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
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
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
世界核爆史上
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
而中国,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
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
最硬的大国脊梁
才用一次次蘑菇云升起
一次次地动山摇
为中国铸就最坚实的核盾、最可靠的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
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
更为中国赢得了
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
才让中国14亿人民
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3
他的人品一样笔直明亮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
能量集中,单色性好。”
“他能52年坚守岗位,
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
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
——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
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
他这样总结成功
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
即使年纪上了七十
在他的日程表里
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
几乎占去所有时间
他一年只休息三天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
他回首往事
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林俊德临终笔记
他是搞核试验的
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
他研究爆炸力学
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
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
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74岁时,由于拍摄实验现场太专注
他被绊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
让他包扎一下,他笑着说没事没事
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可林俊德说话硬,讲原则
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
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
他参加学术评审会
从来不收评审费
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
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他有“三个不”:
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
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
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可他的学生们说
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
他戴了15年的手表
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
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
就用透明胶粘上
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
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
就让他带着走吧
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
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除了军装,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
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
可他带过的每位学生
都在他的电脑里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
住院期间
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
这时学生们才发现
从跟他的第一天起
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
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去世前三天
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
虽然手抖得厉害
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
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
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
他的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答辩
他走的那晚
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
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
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4
一朵永不凋谢的马兰花
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国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
你要寻找她,
请西出阳关……”
马兰,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
马兰,代号404
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
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
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
马兰是他永远的“家”
临终前
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与妻子黄建琴
就在罗布泊相识相爱的
茫茫戈壁
夫妻两人一次次目击了大漠之光
一次次聆听了东方巨响
但在妻子黄建琴心中
两人虽然相伴45年
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
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
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
他的临终清单:
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
2、****技术(国家机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
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
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
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
亲朋好友来看他
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
看我一分钟就够了
其他的问我的老伴儿吧
插着管子工作效率低
他又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就这样,他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他本想给两个小孩(孙辈)写点什么
可他一个字也没有来得及写…
甚至在生命最后的5个小时里
已经陷入昏迷的他
在半昏半醒中
还在反复叮咛学生和家人
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
密码箱怎么打开
整理时要注意保密…
5小时后
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
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
他甚至还没有跟亲人告别
来不及好好再看老伴儿一眼…
从医30多年的科室主任张利华
这位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场面的汉子
扑通一声
跪在林俊德面前,痛哭不已
护士们强忍着内心的悲痛
默默地为林俊德擦洗身体、整理遗容
换上他钟爱一生的军装
宁可牺牲生命
绝不拖欠使命
生命最后时刻
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
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
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
林俊德女儿说
很多人说我父亲一辈子没享过福
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
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
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
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
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
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
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
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
是他最惦念的地方
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
干着惊天动地的事
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
若没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
若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
若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
若没有一种为国奉献的信念
怎能在艰难困苦之中
成就这样的伟业
今天的世界
还是100年前肉弱强食的世界
今天的中国
早已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
中国挺直了脊梁,强大了起来
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之所以这样坚固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
像林俊德一样的大国脊梁
他们默默无闻奉献
他们甘愿籍籍无名
让我们记住林俊德这个名字
真心地对他说一声:
谢谢!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林俊德是谁?如果你生命还剩10小时,会做什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