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菩萨”的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发布时间:2008-10-29 08:00 | 来源:人民网 2007年05月25日08:07 | 查看:4813次

――袁隆平院士系列报道(四)

袁隆平2006年在试验田

他的“禾下乘凉”的梦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 (人民网记者 徐岩摄影)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是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21世纪的地球上,依然有8亿人处于粮食短缺状态,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袁隆平带领他的中国科研队伍,穿越科学的阴霾,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从1995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15个水稻生产国,如印度和越南等,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朝鲜、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德国、埃及、美国、印尼、新西兰等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2006年,袁隆平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

  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袁隆平院士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湖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鲁华经常出国执行政府间的杂交稻合作协议,她向记者感慨:在国外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每当到一个国家,无一例外地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有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该国的农业部长、科技部长听说鲁华来自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高兴像孩子似的,亲自招呼她坐在旁边,给她戴上具有民族风情的五彩云帽。湖南省农科院开发处副处长方志辉2003年9月和鲁华一起去过印尼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亲眼目睹感人的一幕:中国杂交稻为当地农民增产最高达到93%,他们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高喊“八古斯!八古斯!”“中国万岁!”,一群又一群农民跳起欢快的舞蹈,向来自杂交水稻故乡的中国人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杂交水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地方,就有毫不矫情的浓情厚意。

  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并为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成为我农业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是对于多数科学家来说,是除了诺贝尔奖之外的最高荣誉。

  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瑟罗纳说:“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的当选也为美国科学院增添了光彩。”

  从1964年到2007年,4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虽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也经历了重大失败,但党和政府都没有因为失败而终止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1967年,湖南省科委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立项,拨出科研专款,为袁隆平配备了科研助手。这在我国科学史上是少有的。70年代初,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研究协作机制。“三系配套”以后,在这些机制的基础上组建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20世纪90年代,杂交水稻成为历届总理都极为关心的“总理项目”,国务院多次从总理基金中直接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杂交水稻研究,

  2003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5年8月13日,袁隆平又迎来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拉着他的手亲切说:“袁老师研究的超级稻,不仅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对解决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的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看来,超级稻的科学价值,已经超出国门了,影响到世界。东南亚的几个国家领导人,同我见面的时候,都指名要中国帮助他们发展超级稻。所以呀,袁老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今天,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解决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也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援外项目。

  中国农民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投之以木瓜,他们报之以桃李。

  袁隆平的生活秘书兼司机戴牛松回忆说,1990年的一天,他和袁隆平去湖北考察杂交稻的增长情况,在黄冈和罗田之间的一个小镇上,乡亲们认出了袁隆平,没有任何人组织,一下子就来了1万多人围着袁隆平问候、握手,他们都要看看这位给农民带来福音的“米菩萨”。回来时,更多的人已经早早等候在那里……

  在长沙,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农民和他的乡亲们要自发为袁隆平塑了一尊像,袁隆平得知,写信阻止未成,深感不安,很不高兴,好几天没睡好觉。

  湖南郴州北湖区华塘镇的曹宏球,因为出生在1960年粮食大饥荒的年代,他的童年总与饥饿相伴。1975年,杂交水稻在村里推广了,收获的季节里,到处都是沉甸甸的稻穗,曹宏球家里终于吃上了饱饭。粮食够吃了,节省下的土地用来退耕还林,种植瓜菜,曹宏球后来还养蜂,成了地区的致富能手。

  吃水不忘挖井人。1995年春节,他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1997年,他北上北京房山找汉白玉,到保定做模型,去湖北衢阳找人雕刻,前后共花费6万多元。和曹宏球一同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听说他要给袁隆平塑像,自发捐出了2亩田。他们把袁隆平塑像的地方叫做“稻仙园”,因为,袁隆平就是给大伙送来稻谷的仙人啊。

  农民只能用这样词语称颂袁隆平。在他们的心目中,吃饭就是杂交稻,杂交稻就是袁隆平。

  如今,“稻仙园”已经拓展为80亩了,供成千上万怀着敬仰的人前来参观,而曹宏球依然像当年那样为塑像清扫灰尘。

  采访快要结束时,他对记者总结了这样一段话:“我为院士立像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崇尚科学。我雕刻出来的不仅仅是米菩萨袁隆平的躯体,更是一面科学的旗帜!”。

  霎时,满座皆惊。这位农民升华了的朴素的情感,也激荡在记者的心头。

  故事总是这么一段一段地延续着。

  新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开头的:他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有一天真的成为了现实,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城市乡村,大江南北,神州内外,人类永远不再饥饿,他们奔走相告一个传奇的名字――袁隆平。

  5月的长沙,炎热的夏季悄然提前。

  中国杂交水稻的生命之环正值成熟的秋天。(人民网记者 徐岩)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