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03 21:55 | 来源:江西好人网 2016-01-26 15:59 | 查看:934次
邱 玥
连日来,江西农业大学沸腾了。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沸腾了。
该校首席教授任军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报的《种猪遗传改良》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任军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2年来,我省第4位本土培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日前,记者来到江西农业大学,在一个个故事中感受一位科学家的赤子情怀和甘于寂寞、潜心钻研、力求创新的可贵精神。
赤子深情,海归博士扎根红土地
心语:我的根在中国,把中国由养猪大国变成养猪强国,是我的梦。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猪在六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猪正是任军倾注心血科技攻关的对象。
24年前,17岁的任军从横峰县走进大学殿堂,与畜牧专业结下不解之缘。2002年,任军在黄路生院士的推荐下,被公派到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任军博士毕业,国外良好的科研平台、雄厚的科研基础、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留住任军,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
“虽然全世界有一半的猪养在中国,但最顶尖的品种并不在中国,原因就是中国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保障。一个品种改变一个世界,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种来支撑养猪业。我的事业和生活的根在中国,我当然要回国。”任军平静地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中国老百姓吃的肉65%是猪肉,怎样为大家提供物美价廉的猪肉,是一个科学问题。
执著坚守,博导“猪倌”攀科研高峰
心语:我愿意围绕国家的需求,针对几个关键科技问题,尽自己所能,做到极致。
1997年夏天,任军随导师黄路生院士、罗明教授在江西对现存土猪进行调研。他们走了江西20多个县(市、区),调研土猪的种群,采集DNA样品。为什么不同地方的猪看上去完全不同?为什么有的猪是全黑的,有的是花的?“这实际上蕴藏着许多有意思的科学问题。”
“不仅要把江西的猪种搞清楚,还要把全国的猪种搞清楚。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我们又开始了第二次调研。”任军说。1997年至2001年,他们翻山越岭,走了47万公里,把全国24个省68个猪种的1.27万份样品都采集了回来,建立了完善的中国地方种猪基因组DNA库。
“有些猪容易得病,有些猪不容易得病,这由基因决定,但是基因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找一个基因并不容易,就好像在地球上找一个人。”任军说,当他们筹划做这件事时,还有其他国家的3个团队也在做这项研究。“艰辛是不用说的,光做这一项研究,我们就杀了2000多头猪,用显微镜去观察,做了4万多次检测与分析。那是一场与其他国家研究团队比细心、比耐心、比技术、比速度的竞赛。”
执著与坚守,换来的是身处地方院校的科研团队率先在业界领跑:首次在国际上鉴别到决定仔猪断奶前腹泻抗性的MUC13基因,在国际上首创高精准度的断奶前仔猪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实现了我国种猪抗病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
团结协作,科学探索没有终点
心语:再有天分的人,都无法独自达到人生的顶峰,只有依托团队的协作,才能成就人生精彩。
在采访过程中,任军多次谈到他身后的团队,那是一个有18名老师、60多名学生,每周工作60多个小时的科研队伍。
“这项工作,没有一个人能从头到尾全部做下来,需要集众人之所长,才能把工作做好。”任军说。
团队成员杨斌老师告诉记者,在这个团队里,黄路生和任军负责科学设计、科学思路、科学方法的选取等,他和另外一位老师艾华水及几位学生负责大数据的分析,大家一起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提炼、发掘与概括。
《种猪遗传改良》项目要成功申报、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高水平的文章。为了写出有见地的文章,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
杨斌说:“自2012年底开始,我们将前期采集的样本送往深圳一家公司。2013年4月,我带两个学生过去,跟深圳方沟通,进行数据分析。”杨斌回忆,“从早上8时30分工作到晚上11时30分,这种状态持续了八九个月。任军每隔两到三周,就会从南昌飞到深圳,跟我们交流工作。再往后,我们会把每天的进展写成一个工作日志,通过邮件发给任军,第二天,任军会给我们反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正文加上附图、附表等有100多页的文章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发表后,我们都兴奋得流泪了。”杨斌说。
任军十分注重创新。张万昌是研究团队中的一名学生,他说,任军常说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只会写论文、做实验,你只拥有一条腿,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则是你的另外一条腿。只有同时拥有这两条腿,你才可以跑起来。”
科学探索永远没有终点。谈及今后的打算,任军表示,他和团队成员将一如既往地执著前行,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为推动我国种猪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猪种业安全作出新贡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