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6 10:40 |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2-03-15 10:38:38 | 查看:410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黄哲雯
今年获得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武向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作为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为填平城乡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鸿沟,他一直奔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江南北。
“同学们,你们对宇宙好奇吗?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宇宙的浩瀚……”2021年4月,远在祖国边疆的呼伦贝尔市一所小学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武向平活泼地做了开场白。
10多年来,像这样的科普讲座,武向平每年坚持开30至40场。无论是在丽江一所仅有83名纳西族小朋友的学校,还是在革命老区延安一所仅剩27名学生的小学,抑或在湘江战役旧址的瑶族留守儿童的学校,都不曾改变他为青少年科普事业尽其所能的初心。
在做科普时武向平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天文感兴趣。孩子们常常争着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愈加激发出武向平做科普的热情。
武向平还担任“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工作委员会主任,带领一支科普队伍赴全国各地开展科普巡讲。“尽管每一次科普巡讲时间短、听众相对少,也许只有1000人,可如果在1000个孩子中间,未来出现一个科技从业者,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有义务把他们发掘出来,激发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志向。”他深有体会地说。
在武向平看来,“大手拉小手”科普教育活动就是要用科学家的创新大手拉起稚嫩小手,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中,让它生根发芽。
“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我们要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武向平强调。
在传播科学知识同时,武向平还坚持为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建言献策。他曾参与修改《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我国科普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长,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和规划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建议。
看到许多西部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尚无法直接接触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外部世界,与城市同龄学生在科学素质方面的鸿沟依旧存在,武向平便多次利用中国科协、院士、全国政协的平台,呼吁科技资源要向农村、西部、山区倾斜。“城乡科学素质的鸿沟是阻碍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科技资源配置特别是师资力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针对科学家如何做好科普的问题,武向平直言不讳:“过去有人觉得科学家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科研搞不下去才做科普,现在这样的观念一定要转变。相反,并非每位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优秀科学家都能成为合格的科普者。”
武向平曾用一个案例说明做好科普的要义,即科学家需要学会科普语言,提高自身素质和包容性。“曾经参加某雾霾研究成果大会,在座的都是和我类似的科研工作者,但听完报告后一头雾水,终究没有明白雾霾的机理。”
对此,武向平建议科普要想让老百姓能理解,就要从百姓关心的问题着手,比如食品安全、医药健康。还要定期举办一些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科普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做一些小科技作品向社区居民展示并普及知识,带动家长一起互动交流。
此外,针对青少年科普存在的问题,武向平还在《人民日报》上发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承担科学课程教育的专业老师匮乏。在西部和偏远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较少讲授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缺乏科学教育完备体系。科学素质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