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寿:他将青春与汗水浇灌在稻田(图)

发布时间:2022-01-10 18:12 | 来源:中工网 2022-01-09 09:11:28 | 查看:706次

“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的证书端端正正摆在了上海天谷研究院的会议室中,这一空缺了八年的奖项终有所属,花落天谷生物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课题。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谷研究院副院长、育种总监李明寿拿起这来之不易的奖状,深情凝视。他深知作为一家种子企业能获得如此高的奖项,是背后有无数“天谷人”在奋斗、在坚守、在努力。

  苦熬不如苦干,23年只做一件事

  “很多人跟我说你搞科学研究的,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事实上,我的经历是很特殊的。”1999年,李明寿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中专农校,“我们班有82个人,81个人是定向委培,读好书出去就是农业局、农机站等相关部门工作,就我一个糊涂蛋是自己感兴趣报的农学。”毕业后,李明寿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做了两年科研辅助人员,当起了学徒。

  最初入学时,虽然农村出身,家里就是种田的,但李明寿根本不知道稻长得什么样子、稻米怎么来。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他才更加深入了解水稻,他有些感慨地说:“你知道吗?水稻开花很漂亮的。”由于水稻与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困局,李明寿的导师罗利军探索出一条解决水稻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矛盾、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科学新途径——培育节水抗旱稻,这成了李明寿跟随导师研究节水抗旱稻的开始。

  一心想要研发出品质更优、更节约水资源的新品种,李明寿很快发现光是在田里埋头苦做并不能出成绩。“我的知识水平不足以让我做成这件事,我还要向前辈学,前辈的知识都在文献资料里,我就是为了看文献、看懂英文的知识,才读了研究生。”

  专科、本科、研究生,一路瞄准农学方向,2014年,李明寿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名中专生的蜕变。事实上,像李明寿这类不断提升自我学历的人,在行业内其实并不多见。虽然大多专科出身的学徒也会选择升学,但通常止步于大专本科。他说:“我觉得苦熬不如苦干,我23年就做节水抗旱稻育种这一件事,只要我坚定努力下去,这个世界一定为向我露出灿烂的微笑。”

  农田就是办公室,最盼正午烈阳时

  从业23年,李明寿在研究院办公室里只有一张小小的临时办公桌,并且几乎不用,他真正的战场是在稻田中。“我们一年四季都是跟田打交道的。”

  谈及自己心爱的节水抗旱稻,李明寿立刻滔滔不绝,“它很省水,比普通水稻节约50%以上的淡水,减少农药化肥使用30%,甲烷排放量减少90%,助力实现碳中和。”

  新品种培育成功了,但是从实验室踏上市场、走向稻田、走上餐桌中间还有很多环节,其中低成本批量生产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又让李明寿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研究。“有些品种非常好,米质、产量、抗性样样都好,但是生产成本非常高,无法量产,实现产业化也是难度极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做杂交改良。我把全国几乎所有的跟它相关的、具有高异交特性的亲本全都找来,做了成千上万的杂交来改良这一性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亲本作为供体。”听上去简简单单的改良二字,事实上工作量巨大,改良周期十分漫长,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就这一项工作几乎投入了李明寿全部的精力。

  基地的一片稻田中,插着上万个信息牌,每一个牌子背后都是海量的数据信息,为了找到实现量产的关键,李明寿需要逐株考察特性,选择最优的亲本进行杂交改良。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李明寿轻描淡写,“再难的事情只要找到科学的途径都很简单,最难的还是坚持、坚守和重复地做一件事。”

  无穷无尽的重复性工作外,工作的时间要求也十分苛刻。“杂交工作一定要挑大中午太阳最热的时候,越热效果越好,一般从11点开始,下午2点结束,长期下来晒得跟包公一样黑。”李明寿笑着说,“我妈有时候问我,你干啥非要中午去?不能早点去干活,八九点不就能回来了吗。”他摇摇头,“没法解释,我们这行就是这样,我有时候盼着太阳大一点,散粉效果就能更好。”

  一年半载在海南,水稻背后是中国历史

  培育一个新品种的时间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如果在光温条件优越的海南,时间能缩短到5-8年,为此,往年11月到次年的4月,李明寿都是在海南度过。

  中国农业人几乎都能与海南的南繁基地挂起钩,李明寿的海南情结更是能从他的18岁说起,“我第一次去海南赶上了春运,从杭州站到广州,再坐大巴一路颠簸到海南。”下车时,李明寿的脸都被车后的尾气熏黑了。

  那时的海南,科研条件相对较差,各种设施也不完备,李明寿挤在一间四人宿舍里,地上还摆满农药罐子,每天一根竹竿、一个草帽、一个背包,就是他工作的装备。竹竿是用来敲一敲掂量下稻子的重量,有时遇到了虫蛇还能用来进行防卫,穿长袖是为了防止被稻叶刮伤,包里装着放大镜、笔记本、剪刀、镊子等,足有几斤重,一背就是一天。

  海南是中国农业人的行业热土,在这里,李明寿见过了太多院士级别的老科学家,“海南的老鼠、蛇很多,我见过老一辈的育种家都是把种子放在身上的,保温催芽。水稻育种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摆脱饥饿的历史,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粮食安全付出了很多,前赴后继奔赴海南加快育种进程,他们这种精神非常鼓励我。”

  “在海南是真的很辛苦,离家太远了,谁家里不碰上点事儿?老婆孩子在家生病你都管不了。”远在千里之外,很多时候不得不错过一些家庭的瞬间。李明寿至今记得,在自己儿子三岁多的时候,一直留在海南的李明寿因故回了一次上海,儿子却问妻子,“妈妈,我爸爸这次回来住多久啊?”

  凭着对农学科研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把青春、智慧、激情倾注在技术最前沿。如今,节水抗旱稻的生产成本降下来了,实现了高质量、低成本的批量生产,这款好种、好管、好吃的品种在我国三大籼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其稻米也多次获得国家金奖,它的应用提高了节水抗旱稻产业化及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提供新技术和新品种。

  说到这儿,李明寿自豪地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儿子四年级时写的一篇英语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李明寿指着其中的两句“My father is a farmer.He's tired everyday.”发出感慨:“有时候我们总结了半天,还不如一个孩子把我们的工作总结得透彻。”

  (据劳动报消息 梁嘉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