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枝:她用无人机探索智能未来(图)

发布时间:2021-10-26 17:25 | 来源:中工网 2021-10-25 11:20:27 | 查看:503次

10月19日,接过沉甸甸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参加完颁奖典礼后,肖素枝马不停蹄地赶到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差去参加下一场会议。

  忙忙碌碌、步履不停。作为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肖素枝这样的工作状态自2017年初创公司开始便成了常态。

  赋能无人机

  研发“防疫神器”

  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也是商业化运营最成熟的无人机全自动运营供应商,不同于平日里用于航拍、场面营造的无人机,肖素枝带领团队开发了5G无人机全自动飞行及网联调度平台和实时垃圾、违建检测等几十种AI算法引擎。2018年,公司落户临港,在肖素枝的研发带领下,临港一共建立了7台“智慧机库”,每个机库里的无人机按照设定路线一天巡检4次。

  临港地广人稀,肖素枝的产品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不仅如此,小小无人机还在疫情防控中显示巨大作用。

  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无人机依然每日出勤,兢兢业业检查人车流量。肖素枝解释道,“那会儿大家都不出门,路上车很少,我们就想,无人机飞出去应该做点事情。”彼时国家提出了“出门戴口罩”的防疫要求。敏锐察觉到这一需求将剧增后,肖素枝团队开始研发“口罩检测”。

  研发初期,肖素枝几乎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标准。时间紧、任务重,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两周的全力以赴,口罩佩戴检测算法研发成功,“一旦无人机发现有人没有佩戴口罩,机上的喊话器就会朝他喊话提醒。如果发现人群聚集,也会喊话提醒并通知执法部门。”这一招在疫情初期派上了大用场,2020年春节假期后的一个月时间,针对临港核心城区74.58平方公里,通过无人机执行任务160余次,实行无接触式智能“防疫”。

  热衷挑战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既是公司联合创始人,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员,肖素枝坚持亲身参与每一个大型项目的研发。在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蓝藻治理创新与实践》,这本分量十足的专业书籍是她在承接“红蓝藻巡检”项目时购入的。

  “最开始的时候,什么叫蓝藻?我怎么去分辨红蓝藻?红蓝藻是如何形成的?我该怎么区分它的严重程度以及其暴发季节?”肖素枝笑着说自己最开始“什么都不懂”,一边去现场与客户沟通了解,一边自己学习。她由衷地感慨,“要想解决客户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大量地学习。”

  为了研究透最新的电网检测项目,她又看起了《架空输电线路隐患、缺陷及故障表象》,绝缘子、销钉这些专业名词最近被她不断念叨。

  工作零零散散填补进了生活的每一条缝隙,肖素枝却十分享受。“我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除了工作外,就是喜欢看书。”说到这儿,这位在职场上侃侃而谈的女企业家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在家很多时候都是工作,查阅书籍资料,思考如何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开拓场景

  科研目的是解放人

  经过4年的成长,公司从几个人的小团队扩大为如今七八十人的规模。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肖素枝毫不藏私,常在公司内部定期组织团队内部技术培训。

  “我们有些工程师代码能力非常强,但沟通和表达能力极度欠缺。‘我做了,但我不说,’有时候他们做的工作需要我去发现,但我希望其他人也能看到他们的工作成果。”肖素枝坦言,自己的成长也是受到了一些人的影响,如今自己希望可以帮助公司的员工们。

  此外,肖素枝还努力传播科学的力量。她参与了上海电视台《课外有课》科普课堂录制,普及宣传无人机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即使工作再繁忙,只要有学校邀约,她都会抽出时间,给孩子们上一堂有关无人机及人工智能科普课。

  目前,肖素枝的研究重心落在了光伏巡检、电网巡检两个项目上,“我之前看过一个视频,特别有感触。电网维修很多是带电作业,工作人员在高空检修,又是带电的,多危险呀。”

  在肖素枝看来,用无人机、机器人相应减轻这类工作的负担,正是她的事业意义。

  “在家里我经常和小孩一起讨论,人工智能继续发展下去,是不是人就变得越来越懒惰,到最后大家都失业吗?”谈到自己的“星辰大海”,肖素枝的眼里闪着动人的光芒,“不是这样的(失业),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处理很多危险的工作,解决一些人工不愿意去的一些场景。这才是我们搞科研的目的。”

  (据劳动报消息 梁嘉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