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1 12:20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9月22日 第08版 | 查看:530次
本报记者 张 晔
邓福亮在实验室进行检测受访者供图
匠心追梦人
晚8时,南京迈皋桥合班村373号小楼一层的房间内灯火通明,不时传出试验设备的电流声和瓶罐碰撞的清脆响声。邓福亮伏于案前,左手操作着仪器,右手不停地记录。
作为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调试分公司油化试验班班长,58岁的邓福亮数年如一日,埋头于科研,在“创新之海”乘风破浪。2021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零起步完成耐压试验
1985年7月,邓福亮从苏州电校输变电专业毕业,进入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变电队调试班(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调试分公司前身)工作。
“当时的试验仪器都是分离式元件,完全靠手动调节,边调节边记录,条件比现在差多了。不过,这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邓福亮说。
1997年以前,邓福亮所在的公司业务范围比较单一,只能做些常规试验。为促进企业发展,领导和邓福亮商量,想把变压器的耐压试验搞起来。
“我做变压器耐压试验的经验比较少,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干。”邓福亮回忆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实验第一步就是购置设备。回想起第一次前往位于武汉的试验设备厂家进行实地考察,邓福亮感慨万分:“那时没有火车,从南京到武汉需要坐40个小时的轮船,接到任务后,我多次前往武汉。”
在探索中不断改进、在摸索中不断前行。1998年,邓福亮带领试验组成功完成了耐压试验。
就这样,从变压器耐压试验开始,到线路参数试验、光缆试验、局部放电试验,再到后来又从事的10年油化试验工作,邓福亮不断摸索、学习,不断开辟新“战场”。
“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在搭建一个又一个‘舞台’。‘台子’搭好了,我就撤了,然后再奔赴下一片‘空地’。”邓福亮这样形容自己。
带队多次参与重点工程
邓福亮的手,常年戴着一副蓝色橡胶手套。
和记者握手前,他下意识地先洗手。“怕手上沾着油。”他说。
多年来,邓福亮就是用这双“蓝手”,为变压器绝缘油做检测试验,保障全省电网重点工程“血液”畅通。
“对电网来说,变压器就像心脏,绝缘油就像血液。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通往心脏的血液是纯净的。”邓福亮说。
2015年,江苏省重点工程特高压1000千伏南京站开始建设,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对绝缘油进行检测,邓福亮带着团队在工程现场搭建了一个标准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试验效率,完成了1200吨绝缘油的检测任务,为特高压南京站按期投运作出了贡献。
2019年,有“万里长江第一廊”之称的1000千伏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开工建设,邓福亮接下800吨六氟化硫(SF6)绝缘气体的检测任务。
“一开始,我们打算用50公斤的气瓶运输这些气体,这样下来要用1.6万瓶。做实验后我们发现,如果将气瓶改为600公斤的,不仅便于运输,还能减轻检测压力。通过和供气厂家协调,这一方案得以实施,提升了检测效率和精确度,工程得以顺利开展。”邓福亮说。
2020年,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油化试验室准备申请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国家实验室认可,邓福亮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如果申请成功,公司就具备了按照国际相关认可准则开展检测和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是提升层次的好机会。”他说。
远程讨论、反复核对细节、编校材料,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去年12月,油化试验室申请的11个项目一次性全部通过,正式获得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江苏省送变电公司也成为全国第三家获得此认可的省级送变电企业。
“一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这是邓福亮常挂在嘴边的话。
自2013年12月“邓福亮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邓福亮每年都要带几个徒弟,他希望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将技术和经验传承下去。
“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学习老一辈的钻研精神,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不怕苦不怕累,投身于创新,为国家电力发展多作贡献。”邓福亮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