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全: 35年用心血与智慧“浇灌”桃园(2图)

发布时间:2021-10-01 12:18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9月22日 第08版 | 查看:623次

本报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黄 杰

视觉中国供图

当年,我刚进入林果所实习时,进行实操锻炼的地方就是平谷,对这里有感情。和桃农说技术,可不能像和农业技术员交流那样,得用人家能听得懂的大白话。当然,要是能学会几句当地的方言,用方言讲效果会更好。
  国家桃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  姜全在桃园考察新品种 宋永格摄

眼下,正是桃子的成熟季。在北京市平谷区22万亩桃园里,个儿大鲜红的桃子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桃产量和桃种植面积均占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北京市平谷区大约有10万桃农,桃产量占了北京整体桃产量的一半。

  平谷桃产业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桃农能从中不断增收致富,离不开桃专家们的科技支持,国家桃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林果所)研究员、桃研究团队带头人姜全就是其中之一。

  “种子是桃子的‘芯片’。35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强桃‘芯片’。”姜全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大胆实践,帮助桃树除草灭虫

  只要一到林果所,姜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实验园看看“桃宝宝”。

  蒲公英、夏至草……这些种在实验园里的杂草,都是经姜全精心挑选过的,它们都有易活、可越年生、排斥其他野草生长的共性,是他“以草治草”实验的“主角”。

  当这些草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最多的时候,桃树正处在生长“冬眠期”,而当它们枯萎化作桃树下的天然肥时,刚好是桃树需要培肥的时候。

  姜全说,这些草就是野外常见的野草,他下乡给桃农做技术指导时,常见一些桃农为了露天桃园里的野草发愁:人工锄草忙不过来,若用药剂又怕影响桃树生长。

  “能否以草治草?”姜全大胆地提出了这一设想,然后便在实验园中小心求证。

  经过实验,这些野草不负众望,在“入住”桃园第三年时,就将有害野草从桃园中“挤”了出去。

  不过,姜全并未就此认定这一方案的可行性,而是继续从多个方面认真观察、记录这些草对桃树生长的影响。

  经过进一步实验,姜全发现,这些草还有新用途——培育有益虫。

  “七星瓢虫等有益虫很喜欢在这些草间生长、繁衍,通过10多年的努力,引入草中的有益虫已形成一个有效的立体生物防治圈:当祸害桃树的害虫在地下生长时,这些有益虫恰好在草间繁衍;当害虫转移到桃树上时,有益虫也正好到了上树捕食的阶段,可以吃掉害虫。估算下来,有了这些在草间自然繁育的有益虫,每年能减少大约两三成的农药使用量。”姜全说。

  不仅是对这一项实验如此严谨,自1986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林果所桃研究团队工作,35年来姜全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科研态度,他也因此被称为“桃严谨”。

  他对所带的博士生、研究生也要求甚严。他的学生和组员都要定期记录实验观测数据,有些刚从校门走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他就要求其从认杂草、树苗做起,若认不出桃园内常见的杂草就不能“出师”。

  下乡示范,推广普及种植经验

  搞科研不能总在实验室,得常下乡,这是姜全挂在嘴边的话。今年,正逢平谷区大规模更换桃树新品种,姜全和他的组员去平谷的次数也格外频繁。

  都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桃树新品种育种与推广更是如此。

  为了平谷桃树的更新换代,姜全和团队成员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进行技术和品种储备。每次下乡,他们都会带上一大本相应的技术指导材料。

  “这些都是多年积累的指导材料,都是浓缩的精华。”姜全指着成排的资料柜说,经过10多年的普及,平谷基层农业技术员已经基本掌握了多个成活率的桃品种种植技术。

  “姜全老师为平谷桃产业发展倾注大量心血,除团队进行品种推广示范外,姜全老师时常为平谷桃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每年数次到平谷桃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将全国桃产业先进的理念、技术带到平谷。”平谷区果品办工程师黄支权说。

  谈起姜全,主营业务涉及平谷桃子的北京互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国栋告诉记者,他为人谦虚、作风严谨,带领全组同志深入产区调查研究,开展良种基地建设、品种中试筛选示范,栽培技术指导培训,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在姜全的带领下,在桃新品种选育方面,林果所筛选出油桃和蟠桃优系40余个,基本实现了油桃和蟠桃的熟期育种目标。此外,他们还对育种中涉及的胚培技术、杂种苗密植管理技术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姜全带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品种和技术示范点10余个,大力推广新品种种植,近5年直接或间接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

  巧编歌谣,把农业技术说给桃农听

  “上面的是兄弟,下面的是大哥;兄弟永远都比大哥小。小手指粗的兄弟就能剪……”诸如此类的顺口溜、农业技术歌谣,姜全和林果所桃研究团队的成员编了不少。

  除了给当地的农业技术员培训,姜全与他的团队成员还与桃农直接面对面交流。

  平谷区是京郊最大的桃种植区,这里也是姜全去的最多的桃子产区,认识的桃农更是数不胜数。

  “当年,我刚进入林果所实习时,进行实操锻炼的地方就是平谷,对这里有感情。和桃农说技术,可不能像和农业技术员交流那样,得用人家能听得懂的大白话。当然,要是能学会几句当地的方言,用方言讲效果会更好。”姜全拍拍身边的桃树,突然笑了。

  “种桃一百问”“种桃四季歌”……35年来,姜全自己都记不清到底给桃农们编过多少条种桃顺口溜了。

  编歌谣也是个技术活儿,既得符合技术标准,又得使其好记、朗朗上口,姜全和团队成员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他们笑称,编顺口溜的过程堪比一次特殊的技术考试,也让他们又一次深刻理解了相关技术。

  为了确保桃农们能够听得懂、记得住他们编写的种桃顺口溜,姜全等人会利用下乡时间,与桃农们就种桃这件事唠嗑,习惯对方对桃的不同称呼。

  编出一篇顺口溜后,姜全会先请老乡们读一读,桃农们如果指出哪里不好懂、不好记,姜全就反复修改,直到他们点头认可为止。

  通过推广这些歌谣、顺口溜,新的桃树修剪技术也被逐渐普及开来。如今,桃农一人一上午就能修剪4亩桃树,而京郊桃农若采用祖祖辈辈沿用的老办法每人一上午只能修剪半亩地。

  “姜老师非常亲切、没有架子,经常来果园为我们答疑解惑,帮助我们解决大桃产业的问题,为我们指引方向。”平谷区桃农岳巧云说。

  谈及未来计划,姜全表示,他和团队要把数字化种植技术带给桃农。“如今,平谷10万桃农大多是50后、60后,年轻劳动力的缺失使平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加之土地分布零散化,成为平谷大桃种植产业升级的“拦路虎”。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破解这些难题,要用最简单的指令让机器完成工作,并真正为农民所用,创造收益。”他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