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07 20:40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7日 04版 | 查看:725次
“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到生产单位时,和同事做出的第一张地下油藏真实剖面图,那种激动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秦宁来说,这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首次碰撞,碰撞的火花点燃了她“为国找油”的热情,也使她坚定了走向一线的决心,“到一线寻找石油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认为在那里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秦宁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总工程师、物探研究院首席专家,一路走来,她专注于为地下岩体构造“拍CT”十三载,始终追寻着石油的踪迹。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滩浅海油气勘探”技术专家,她主持的高精度地震偏移技术和配套软件自主研发攻关,填补了“卡脖子”的技术空白;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水陆双检融合新方法,助力我国滩浅海勘探1.2亿吨规模储量发现,解决了“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中的生产难题。坚守“为国找油”的理想信念,秦宁将初心谱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第一线。
“腹有油学,身有油味”
博士毕业后,秦宁拒绝了外国公司的邀请,也放弃了留校做科研的机会,坚定地选择居于勘探一线的胜利油田,到基层锻炼自己。“其实是读书时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鼓励了我,要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当时她想,胜利油田拥有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也尤为严峻,那里需要她,祖国的石油勘探工作需要她。
“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给地下油藏‘拍CT’,我们需要将打孔放炮后收集到的地震声波转化成图像语言。”为拿到放炮的一手资料,秦宁选择到野外跑现场,沙漠、荒地、淤泥滩,对女同志很不方便,常常是背着馒头等简单的食物,一走就是一整天,同事们都叫她“男人堆”里的“女汉子”。但秦宁清楚地知道,了解现场需求才更能找到攻关方向。“我们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等待数据,那样就像戴着镣铐跳舞。”在一次次实地考察后,她发现由于缺少速度自动拾取流程,数据拾取效率并不高。于是她咨询国内外专家,结合现场实际,自主设计了一套拾取流程,用时缩短一半,节省费用上千万元。
“求真务实是石油人的优良传统,希望你做一名科学家式的工程师,既腹有油学,更身有油味。”秦宁永远牢记工作初期党支部书记对她的要求与期许,在基层沃土中探寻石油的踪迹。
自主研发,团结协作
物探工作是找到油气的关键,而如何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最终呈现出一张高清“照片”,则是关键中的关键。但国内勘探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拍照”软件。“我当时就想,若石油产业真的被国外制裁,那离开他们的软件就没有办法继续做勘探,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抱着这样一种“势在必行”的心态,秦宁和她的团队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
在一次深夜开车回家的路上,汽车大灯的光束给了她灵感:单个灯照明,远没有多个灯叠加起来更亮更远。顺着这个思路,秦宁和团队进一步讨论方案、重建流程,近百次的测试分析后,最终研发了高精度成像软件模块,极大地提高了地下油气藏CT片的精度。
“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团队领导比较有想法和经验,年轻人比较有干劲,优势互补会激发更大的力量。”在团队合作中,秦宁和她的同事不断调整思路,交流经验,研发出这项在地震成像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软件模块,以高水平的自主研发为国家东、西部油气发现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
一名“石油人”的使命与责任
石油作为“黑色的金子”,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仍然较高,秦宁深知作为一名“石油人”的使命与责任。“为国找油,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她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不断用行动兑现为国找油的承诺。
滩浅海探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地表条件复杂,拍照成像存在误差。很多同事认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老技术有误差是采集中的正常现象。但秦宁坚持,这种误差就像是拍照时的虚化和错位,并不能反映实际,若按照有偏差的位置打井,极有可能为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在一次次实验分析后,她和团队几乎用尽所有可能的技术方案论证,最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水陆双检融合技术,降低了成像误差,助力我国滩浅海勘探1.2亿吨规模储量发现,累计新建产能116万吨。
“我一直认为科学家是有国别的,我们工程师也一样,不断探索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这是秦宁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精神的认识,她也一直是这样做的。迎着难题上、顶着压力干,这位从生产和科研工作前线逐渐成长起来的“铿锵玫瑰”,不断为国家石油勘探事业贡献着属于自己的青年力量。
“我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无数的石油人都在一线奋力拼搏。”在秦宁眼中,她只是石油勘探工作的一分子,还有更多基层石油工作者,正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凝心聚力,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俞海萍 本报通讯员 杜雨欣)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