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宁:地下油藏“摄影师” (图)

发布时间:2021-03-29 10:40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3月29日 第05版 | 查看:1301次


秦宁在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从无到有,都会遇到困难。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下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秦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总工程师

  物探权威期刊审稿专家、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副总工程师秦宁的身上贴着很多“标签”。而最近,她又有了一个新标签:全国三八红旗手。

  今年36岁的秦宁喜欢称自己是一名“摄影师”,她的“拍摄”对象是错综复杂的地下油藏。

  2013年博士毕业后,秦宁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职胜利油田,自此便坚守在石油勘探的一线。

  截至目前,秦宁已完成研究课题20余项,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40余篇,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近10项省部级奖励和荣誉。

  放弃出国、留校机会扎根一线

  秦宁的家乡距离油田很近。小时候,每当看到附近农田里石油工人忙碌的身影,她都觉得很好奇。

  高考后,秦宁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石油勘探专业。毕业时,外国知名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导师则希望她留在学校从事科研工作。

  可秦宁觉得,要想实现“为国找油”梦,一定要去油田。因此她放弃了出国和留校的机会,选择扎根胜利油田,为实现最初的梦想不懈努力。

  入职初期,秦宁满怀激情,但由于自身储备的知识有限,加之对生产现场感到很陌生,她成了“每天在机房里像插不上手的局外人”,这让她觉得很难受。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从无到有,都会遇到困难。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下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没有干不成的事。”秦宁回忆道。

  没有第一手资料,秦宁就亲自到野外跑现场。冬天跑到施工现场,她穿了好几层棉衣,还是被冻得嘴唇发紫。此外,因为勘探野外没有厕所,生活十分不方便。

  干活的石油工人见状对秦宁说:“你一个女孩子,待在驻地就行了,不用来现场。”她却回答:“如果我不到现场,就无法了解生产实际情况,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场没有速度自动拾取流程,她就借助软件、咨询国外专家,自己设计了一套拾取流程。该流程不仅让作业用时缩短了一半,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后来被大规模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油田作业效率。

  从深夜爆胎经历中获得灵感

  胜利油田地质构造非常复杂,怎么能给地下油气藏“拍”出一张高清照片,这成了困扰秦宁的难题。

  经过实地调研,秦宁发现,从外国购买的“拍摄”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使用范围也十分受限。这让她深刻明白:任何核心技术都是买不来、要不来的,中国人要想挺直腰杆做勘探,就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

  白天学习处理软件,晚上查阅文献、推导公式、编写代码……秦宁常常为了解决一个程序问题、调试一个参数,反反复复试验十几次,常常忙得忘了时间,直到脖子酸痛、头昏眼花才起身休息一会。

  一次加班到深夜,秦宁开车回家,因为看不清路,车轮一下子陷进坑里,轮胎被扎爆了。下车后,汽车大灯投出的光束却给了她灵感:一个灯的照射亮度和范围有限,多个灯叠加到一起就能提升照射亮度、扩大照射范围。

  受此启发,秦宁自主研发了高精度成像软件模块,类似于将单个光束成像变成了多个光束成像,提高了成像精度。

  这项研究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秦宁也因此受邀在美国和欧洲等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获得国内外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首次提出水陆双检融合技术

  滩浅海探区是我国石油开发的重要阵地,但是滩浅海水陆双检资料处理难度大,常规技术难以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

  一次验收前的剖面比对,秦宁发现水检数据同陆检数据存在微小的差异。起初她觉得这只是计算误差导致的结果,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晚上躺在床上仔细想想,她还是觉得不踏实。

  秦宁说,搞技术不能轻视任何细节,要对每个数据负责任,任何一点小误差,都有可能造成钻探失误,给油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时间紧迫,秦宁快速拆分任务,让刚入职的新同事负责查阅文献,她则带着技术骨干们讨论技术方案、重建流程。那段时间,秦宁就像魔怔了一样,吃饭在想、走路在想,就连睡觉闭上眼睛还在想,常常在办公室坐到深夜不自知,若忙到太晚就直接住在单位。

  汇报前夕,秦宁的孩子在姥姥家发烧不肯吃药,她晚上9点接到电话连夜开车两个小时赶回家,次日早晨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单位。

  就这样,秦宁带领团队,通过几十次的思路调整,近百次的测试分析,几乎将所有可能的技术方案都进行了论证。他们不仅找到了出现数值误差的原因,还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水陆双检融合技术,有效压制了鸣震干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为日后探明胜利油田千万吨石油储量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胜利油田的开发历史已超过60年。一代代胜利人用科技创新,为油田提质增效,促进其绿色发展,使得老油田展现出新活力。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一定要再接再厉,不负众望。”采访的最后,秦宁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通讯员 李明高 本报记者 王延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