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7 11:32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12月07日 第08版 | 查看:2949次
王 璐
龙勇诚(左)与猎人余建华 中山大学供图
“慢慢走的话,毛驴也能驮着东西到拉萨。”
这是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龙勇诚,初到云南时学会说的第一句藏语。
冥冥之中,这成了他30余年致力于研究、保护野生濒危物种滇金丝猴的真实写照。
历经万难终与滇金丝猴见面
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之中,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无惧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生态行为十分特殊,是除了人以外,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也被称为“雪山精灵”。
198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此正式拉开了对珍稀濒危动物保护行动的序幕,龙勇诚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雪山精灵”的探寻之旅。
摸清滇金丝猴的地理分布,是龙勇诚等人要完成的首要任务,但以往数拨研究人员都因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无功而返,工作人员甚至都没见过滇金丝猴的模样。
“那我就要做些没人做过的事,这样才有成就感。”为了摸清滇金丝猴的分布地点和种群数量,龙勇诚和助手背着大行李,行走在没有路的悬崖峭壁上,还要从山下雇马帮,驮运寻找猴群所需的食物。
在寻找滇金丝猴的途中,和“死神”擦肩而过是稀松平常的事。1989年4月的一天清晨,龙勇诚和同伴前一晚从借宿的村庄出发,突然大雪袭来,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行进速度。艰难前行中,疲惫不堪的龙勇诚和同伴,不得不多次休息、略作调整,原本计划7小时便可返回营地的路程,足足走了15个小时。“幸好当时没有停下来,不然可能会冻死在半路上。”如今回想起来,龙勇诚还是一阵后怕。
数载辛勤付出,龙勇诚终于等来了“雪山精灵”的回应。
1989年的春天,漫天大雪,已在老君山守了30天的龙勇诚,初次远望到了日思夜想的滇金丝猴群;1990年11月,他与助手在原始森林中苦守3个多星期后,终于在粮草耗尽前,发现了一个近300只猴子的大型滇金丝猴猴群;1992年6月4日,世界上第一张滇金丝猴的野生照片被龙勇诚拍了下来……
像是在沙漠中看到绿洲,拍照的那一刻,龙勇诚眼含热泪,和同伴们相拥。1994年,在龙勇诚的坚持与努力下,分布在云南、西藏的约1500只滇金丝猴全部被找到,相关研究成果被整理成学术论文并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说服当地猎人“改邪归正”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响古箐这片世外桃源里,生活着约70只滇金丝猴,其中一部分内猴猴群,是龙勇诚特意留在这里的,供科研人员研究与大众观赏,这样的安排和当地一位老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滇西北地区曾有一些猎人,余建华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一等一的狩猎好手,却是滇金丝猴的“天敌”,更是保护区人员重点“监管”的对象。为了说服余建华“改邪归正”,保护野生动物,在大学期间有过当猎人经验的龙勇诚,每天带着余建华去观看猴群,给他讲述猴子家族的悲欢离合。
渐渐地,余建华与滇金丝猴之间的感情开始升温,也慢慢感受到了“雪山精灵”的可爱。余建华甚至跟龙勇诚说,他成了滇金丝猴的守护神,要与“雪山精灵”相守到80岁。为了更好地观察、研究,龙勇诚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共同将几个猴子家族留在响古箐,余建华和其他猎人便当起了保护员。
1999年,维西僳僳族自治县滇金丝猴群所栖息的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被纳入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范围。二十多年来,护猴队员们在无比陡峭的雪山深林里,跋涉几十万千米,克服了难以言说的艰辛,终于全面掌握了滇金丝猴群的基本活动规律,真正实现了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在中国乃至世界大大提升了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激起了公众对其保护的热情。
“我喜欢听快门声,因为精美的滇金丝猴照片会以各种方式传向四面八方。”龙勇诚说,“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滇金丝猴,为它们捐资捐物,我在梦中都会笑醒。”
截至2019年5月底,在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与德钦县交界处生活的大猴群猴子的数量超过了1000只,它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滇金丝猴种群。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滇金丝猴的数量接近2500只。2018年底,龙勇诚团队结束了第3次滇金丝猴全境检测项目,滇金丝猴“户口普查”结果显示,与30年前相比,整个种群数量增长了一倍多。
龙勇诚用“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和“任重道远”来形容自己的护猴事业,而“雪山精灵”也在用生生不息的繁衍,回报着龙勇诚和它生活的这片净土。(来源:央视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