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9 08:54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4月29日 第05版 | 查看:538次
人物档案
程炳文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县查看指导小杂粮种植情况。 受访者供图
程炳文,1963年生,山西省长治县人,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宁夏小杂粮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首席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杂粮的研究、示范与推广,育成新品种14个,为该产业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支撑点作出了突出贡献。
“搞农业科研的,就是为了让产业得发展,让百姓得实惠。不能只干‘半截子’活。”
王迎霞
他从包里掏出一把药,头一仰咽了下去:“我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药得顿顿吃。今早忙着准备下午的调研资料,给忘了。”
认识程炳文快两年,笔者第一次“逮”住他如此认真地聊天,是在4月21日举行的科技支撑宁夏海原小杂粮产业示范县建设座谈会的间隙。
他是宁夏小杂粮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首席专家,工作单位不在银川。以往我们都是在各种会上碰面,接着急匆匆下乡,最后各自消散在茫茫人海。
全年超过一半时间都在各地调研,“下乡”是他生活中的高频词。他的私家车7年间一共跑了13万多公里,基本都用在了下乡路上。
从事小杂粮研究、示范与推广30多年,程炳文先后主持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15项,育成小杂粮新品种14个,被授予宁夏第二批“塞上农业专家”、固原市“六盘英才”等多个荣誉。
“搞农业科研的,就是为了让产业得发展,让百姓得实惠。其实好多荣誉对我来说都是虚的,昨天单位又让报个啥奖,我因为要来海原,推掉了。”说这话时,他压低声音,嘿嘿笑了起来。
子承父业,走上小杂粮研究推广路
程炳文搞小杂粮几乎没有悬念。他的父亲王玉玺就是国内老一辈知名的糜子专家,曾任全国糜子科研协作组组长。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支援宁夏建设,王玉玺从“小杂粮之乡”山西来到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10年后又将全家迁往这里。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是宁夏唯一的非沿黄城市,沟壑纵横,干旱少雨,一度被联合国贴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标签。
如何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种出高产作物?具有独特抗干旱、耐瘠薄能力的小杂粮进入了科研人员的视线。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辛苦一年往往颗粒无收,少年的程炳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每当看到父亲和前辈们研究出的小杂粮品种一次又一次增产丰收时,他暗下决心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1988年,程炳文从宁夏大学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受父亲影响,他也走上了小杂粮研究推广的路。
“宁夏小杂粮过去一直作为补缺的救灾作物,普遍种得比较少,产量也不高。”程炳文说,随着小杂粮被确定为特色农业产业,科研人员必须在品种优选和栽培技术上下功夫,从而提高产量、提升效益。
2017年,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宁夏表示,将组织国家级专家在贫困地区实施全国成熟适宜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助推宁夏脱贫攻坚。第二年初,科技部农村司与宁夏科技厅联合实施了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聚焦深度贫困区草畜、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和冷凉蔬菜五大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组织专家啃起“硬骨头”。
程炳文被选为小杂粮项目研究团队负责人。
他们一边根据宁夏实际对接高校研发新品,一边直接引进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在本地深加工企业进行生产。程炳文的理由是,“农业科研必须盯着产业,否则就是空壳”。
一个项目为贫困区增收1亿元
宁夏小杂粮种植面积很大,平均每年都在250万亩以上,最多时能达到300万亩,已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支撑点。
为了能让小小的种子承载起脱贫希望,程炳文带着科研人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在引进并集成示范渗水地膜覆盖波浪式机穴播技术等新技术的同时,他还注重总结和建立小杂粮全程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创造性地采用“同心圆连续扩散推广”方法进行推广。
程炳文的车上永远有两样东西:一样是比较厚实的外套,因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出发;另一样是压缩饼干,“糖尿病人一旦发饿可难受了,必须快速补充体力”。
每年春夏,项目组基本全天泡在田间地头给农户指导,程炳文说自己从来搞不清当天是星期几,只知道是哪天。白天各示范基地到处跑,晚上回家写材料,经常一熬就是通宵。
近年来,他牵头建起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庙台村鹰嘴豆示范基地等21个示范基地,小杂粮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实现了新品种在生产上的快速应用。
2018年当年,中卫市海原县中部干旱示范区谷子、糜子降水利用效率就提高了80%,糜子、谷子亩产分别由100公斤、150公斤增加到200公斤、300公斤,杂交谷子亩产最高达646公斤,创宁夏历史之最。
然而,长期奔波和不规律的生活,让程炳文罹患各种疾病。他想去医院好好做个检查,却忙得抽不开空,就连单位每年组织的体检,也被他拖成了两年一次。
“活儿多,没办法呀。想把事干成,总得有所付出吧!”程炳文又笑。
经过近两年示范,2019年,宁夏科技厅联合农业农村厅实施了“宁夏贫困区小杂粮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宁南山区6县建起科技示范基地2920亩,推广以杂交谷子为主的小杂粮相关先进技术10万亩,以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估算,增收超过1亿元。
最令他高兴的与个人荣誉无关
由于成绩突出,程炳文连年获评单位先进工作者,被固原市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还荣膺全区“塞上农业专家”称号。
最令他高兴的,却与个人荣誉无关。
“看到我们的品种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我心里才满足。”程炳文说,这种激动,是拿到各种荣誉、成果转化得了钱所不能比的。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宁南片区搞农业科研就为脱贫,做科研不能只干‘半截子’活。”为此,他连续8年担任科技扶贫指导员。
在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服务期间,程炳文与村委会一起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实现了中药材、苜蓿、特色作物种植各1万亩,中药材、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劳务输出收入各1000万元的目标。他还在村里种植文冠果5.3万株,中药材1.3万亩,养牛羊1.2万只,完成圈棚建设152座。
至今都被汪家塬人称道的是,他自驾前往山西垫付25万元购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采取“送牛还犊”方式向建档立卡户发放,帮助村民滚动发展致富。
种糜子、栽林子、送犊子、建棚子。汪家塬村由过去的深度贫困村摇身变成糜子良种繁殖基地,并获评“田园美、村庄美、风光美”的全国文明村。
程炳文还有两个“头衔”: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再过3年就退休,他打算抓紧办好两件事。
“当务之急是把产业框架打好,逐步将小杂粮发展为宁夏脱贫攻坚主导产业。”程炳文眼里的小杂粮,如今已不完全是粮食作物了,而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他计划以谷子为突破口,糜子、荞麦、燕麦、豆子等一步步跟上来。
带队伍亦是关键。
让他欣慰的是,他们单位现今小杂粮研究人员达23人,其中研究生7名;领导也非常重视这个产业,项目研究经费占全院年度总额的三分之一。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小杂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大显身手。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了。”在广袤的农田里,程炳文的神情突然严肃起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