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县来,到林县去

发布时间:2019-12-14 22:20 | 来源:工人日报 2019年12月13日 06版 | 查看:1236次

刚刚辞世的中科院院士陆士新曾对记者说:“判断一个科学家的成果,不能只看他发表论文的数量,关键要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科学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 

“判断一个科学家的成果,不能只看他发表论文的数量,关键要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科学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两年前的一个工作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办公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士新对《工人日报》记者说。当时,已经88岁高龄的他,还在坚持每天上班看文献。今年12月6日,陆士新去世。

陆士新告诉记者,这句话是他在河南林县总结出来的。林县,就是那个因红旗渠而闻名的县,如今已经改名为林州市。在20世纪60年代,林县每年有上千人因为食管癌而死亡,村村都有食管癌患者,家家都有癌病史。林县并非个案,我国因食管癌死亡人数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1971年到1975年,陆士新作为医疗队副队长到了林县,实验室是用县医院的客房大院改造的。为了寻找食管癌成因,他走遍了林县姚村公社的村村户户共计494个水井,逐一编号并提取水样,收集了几百人的唾液、胃液与尿液以及各种粮食、酸菜等样品。国内没有仪器能检验,陆士新就想办法从美国进口了一台热能分析仪,没有配件就自己画图找工厂加工。终于,他在酸菜和人的胃液中找到了能引起动物食管癌的特异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

为了证明人体内能合成亚硝胺,屠宰场成了实验室,给猪喂已经被注射了亚硝酸盐与甲基苄胺的窝头,两个小时后杀猪,取出猪胃化验萃取。这些在基层的研究,最终首次证明了亚硝胺是中国食管癌的主要化学病因。1972年,陆士新提出的食管癌五项防癌措施,被林县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与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这五项措施后来也推广到了全国。

到2007年,林州市环境中的霉菌和亚硝胺均已下降,食管癌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效果显著。当年在林县的医疗队中,不只出了一名院士,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曾毅,后来是中科院院士;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的甄永苏,后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个食管癌细胞系,也诞生在林县的实验室里。

科学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与国家和群众的需要相结合,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今,斯人已逝,林县医疗队的经验依然值得当下科技工作者借鉴。我国已经是论文大国,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从2009年到今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在论文高产的背后,也要思考如何让更多科学研究成果有效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仅仅是拼数量。

那天采访到最后,陆士新对记者说:“我是个工人的孩子。”陆士新父亲是上海的人力车夫,但他从来没见过父亲,因为出生10个月时慈父见背。新中国成立后,陆士新考上大连医学院,后来公派赴罗马尼亚留学。第一代留学生们在海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外汇带回国。“希望以后还有更多普通工人的孩子,能够成为科研工作者。”陆士新对记者说。

离开林县之后的几十年里,陆士新依然在帮助当地培养医疗人才。他带出的许多河南籍硕士生、博士生,目前都已经成为当地知名医院的中坚骨干力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