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正是整个中国的“根” ——钱理群致青年朋友(图)

发布时间:2019-02-19 21:59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8-09-20 15:00 | 查看:1083次

编者按:40年,一个家感知社会进步;40年,一个国经历改革巨变。让我们打开历史变化关键点上的一封封家书,在人间真情中体会改革历程,见证时代巨变。欢迎收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家书抵万金·家国40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打工潮”,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农民通常被称为“农民工”。一位大学毕业不久,在江苏工作的年轻人,自称“新农民工”,给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寄来了他和朋友的《“新农民工”对话录》,表达了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的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尴尬状态,以及无法求得归属与认同的困惑。不仅这两位大学生,很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和大学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到底该如何面对?我们一起看看钱理群教授的答复。

  读了你们的对话,心里很不好受。我一直关注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即“城市里的乡下人”。从你们的来信里,我看到了残酷的真实,令人震惊。你所说的在城乡之间流浪的失根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强化意识”和“失语”,以及走不出的“离去——归来——离去”的生命循环,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其实鲁迅小说《故乡》写的就是这样的生命模式。我最近也在和许多大学生讨论“漂泊者”和“坚守者”两种生命形态及其所存在的生命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你们正是这样的“漂泊者”,既融入不了自己所在的栖居地城市,又回不了乡村,就成了“无根”的人。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首先应该理直气壮地认定:农村、家乡——那块土地,那块土地上的文化,以及生育劳作在那块土地上的普通农民,就是自己的“根”。在某种程度上,农村正是整个中国的“根”。因此,我对城市里的大学生说,不了解农村,也就不了解中国,也就是无根。在这个意义上,你们和农村的血缘关系与精神联系,正是你们的一个优势,是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所缺少的。在这一点上,是不能有任何自卑感的。当然这并不是美化农村,否认农村的落后需要进行改造。在这个意义上,出身农村的人,又要走出农村,走到城市,甚至外国,接触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根据我的经验,一个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能出入于城市与乡村、高层与底层、中心与边缘、精英与草根之间,就能够得到更为健全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你们既有农村生活的记忆和经验,又获得了城市生活的体验,更是一个大优势,是单有一个方面(无论农村与乡村)的经历和经验的同龄人所不具有的。你们不应该把这些经验、体验当作包袱,而应该切切实实地当作宝贵的精神资源,充分地利用和发挥。

  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正在进行的农村改造与建设,是当下中国发展的最重要最迫切的一个环节,在这方面,你们这样的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是能够、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的,当然,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应该有一些人再回到衣村去,无论怎样艰难,甚至付出某种代价,也要服务于乡村建设与改造。或许更多的人,要留在城市,一方面,要如你所说,以平常心态,既不自卑,也不过于自尊,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但在心灵深处,仍要保留那一块乡土家园,那是你们的生命之根。同时,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关注乡村建设与改造,直接、间接地服务于乡梓。

  总之,我的基本看法是,不要把农村出身的“身份”看作是一个摆脱不掉的精神重负,而应该看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努力把它转化为自己生命历程中的精神资源,而且是本原性的,具有“根”的意义的精神资源。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钱理群

  2004年12月9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