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 最美职工】看得见的改变,看不见的力量 ——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丽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8-05-26 21:29 | 来源:工人日报 2018年05月04日 01版 | 查看:2289次

“大吊车,真厉害……轻轻地一抓就起来……”这段电影唱词里展现的经典画面,如今已随处可见。徐工集团生产的“世界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一次性吊装量相当于2000多辆家用轿车的重量。而该机的设计者,就是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机械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孙丽。

让中国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从零到有、走向世界,孙丽和“徐工人”凭借除了创新,别无选择的决心和努力,书写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中国装备传奇。看得见的改变后面,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中国人不服输,不畏难”

1994年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孙丽一直在徐工集团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参与了无数产品的设计与创造,目睹了徐工集团乃至中国制造一步步迈入世界舞台中心,追逐“重工之梦”的过程。

大型履带起重机在国外的历史已超百年,但中国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口。孙丽记得刚进厂时,徐工集团生产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履带起重机时,德国利勃海尔的起重机已达到800吨。那时,“徐工人”到利勃海尔参观,曾有外国工程师说“反正你们中国人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听说这件事后,孙丽发誓道,“中国人不服输,不畏难,人活一口气,绝不能让别人轻视我们。”

2002年,孙丽接到150吨履带起重机的塔臂研发任务,为了获得实践数据,她一连几个月奔波在全国各地调研,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研发思路。一年后,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吊”的徐工QUY150顺利问世,孙丽主持建立的“塔式工况应用成果”被行业选为教材。之后,她作为臂架设计领军人,带领团队一鼓作气完成了260吨、350吨等多款产品的总体设计以及多项种起重机臂架系统的设计,解决了多项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产品的瓶颈问题,为后来1000吨、2000吨产品的诞生打下坚实基础。

“世界第一吊,属于中国!”

2010年,孙丽受命主持国家“863”项目重要课题之一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研发工作。该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履带起重机,但“没有原型可以参考,连怎么下手都不知道”。

孙丽从起重机联想到了桥梁设计,“桥塔的受力模式,和履带起重机的受力模式相似,那么它们的结构也应该有相通之处。”于是,她有了设计思路。接下来的产品研发过程中,她又接受了用户提出的一个单车可变两车使用的要求,配重方案做到了7种,臂架形式则超过了10种……

最终,孙丽大胆运用新技术和新设计理念,创造性地采用超大型履带起重机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技术,让中国徐工创造出了能一次性吊起60辆M1主战坦克的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XGC88000,将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技术提升到能与国际同台竞技的水平。

2013年,徐工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在山东烟台成功完成首秀,实现了我国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制造的新突破。孙丽作为主创人员参与的“面向大型工程施工的流动式成套吊装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6年5月,孙丽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她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说到“我们用近20年的时间,向全世界大声宣告世界第一吊属于中国”时,全场掌声雷动!

“让青年人实现更多人生出彩机会”

孙丽说:“成绩和荣誉是对我的肯定,更是鞭策,我更在意青年人才的成长。”为了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孙丽在技术中心推进实施产品经理机制、产品总体竞标制和“133”培养工程等,通过多种人才培养机制,陆续选拔出一批青年员工承担总体设计,在项目中激励青工不断成长。

作为徐工履带起重机研究所的所长,孙丽带队伍时特别看重青年员工的独立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态度。对每个设计、每次改动,她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要求设计人员对每个环节都要解释清楚。

在孙丽的带领和培养下,一批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栋梁之才,更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希望。培养出的10名主任设计师,已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孙丽带领团队实施的多项核心技术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发明专利20项。

本报记者 王伟 本报通讯员 胥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