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威:奋战在国防装备建设第一线(图)

发布时间:2018-05-06 18:1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5日 06版 | 查看:1641次

杨 昊 徐红艳 万 里

他是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先后经历了我国两艘航母和部分海军装备第三代舰艇的研制工作。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他与设计团队集智创新、攻坚克难,实现了“铸大国巨舰,助圆梦蓝海”的心愿。

  他就是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硕威(见上图,资料照片)。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王硕威上学时学的是应用电子专业,在当时是“香饽饽”。他的同学毕业后纷纷前往一线城市,他却偏偏来到武汉的一个研究所,因为他深知,这里研制海上巨舰,是离自己理想最近的地方。

  入所的10余年间,王硕威和许多青年舰船设计师们先后经历了海军装备第三代舰艇和两艘航母的研制工作。他们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迅速成长为“舰船研制国家队”的“中流砥柱”。

  由于专业技术功底过硬,王硕威成为“辽宁舰”电磁兼容设计的主要负责人。解决电磁兼容设计是保障甲板作业安全的基础,是形成航母战斗力的重要前提。可在当时,既无经验也无图纸,更没有规范标准,在这个号称当今“最为复杂的巨系统工程”的平台上,电磁状况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为了攻克技术瓶颈,王硕威带领团队查资料,搞仿真,做试验,从全舰电磁兼容性顶层规划论证开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从顶层设计、问题预测到多层控制、分阶段验证的设计路线,开创性地提出了航母电磁兼容性1∶1陆上联合试验。

  最终,王硕威带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设计师队伍圆满完成了全部试验内容,发现并解决了关键电磁兼容性问题,有效化解了电磁兼容设计技术风险,为“辽宁舰”顺利交付作出重大贡献。

  “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历史性机遇,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广阔舞台”

  在“辽宁舰”航行试验期间,出于节省试航试验时间和保证良好试验环境的考虑,王硕威负责的电磁兼容试验项目,选择在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5点的时间段进行试验。冬季海湾的深夜,人只要待上半小时就会浑身冻透。为了精确掌握第一手试验数据,准确判断试验结论,王硕威和他的团队在甲板上一干就是一整夜,之后还要回到舱内进行数据分析。就这样连续两个月,王硕威和他的团队取得了宝贵的全船电磁环境分布资料。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交付入列海军。王硕威却无暇享受胜利的喜悦,又紧张专注地投入到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制工作中。

  面临我国首次完整开展航母施工设计工作的艰巨任务,作为型号总体副总设计师的王硕威与团队创新采用以总段为导向,以三维设计为平台,各专业协同推进的区域设计模式,极大促进了总装厂建造与舾装同步推进,显著提升了航母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为确保国产航母下水出坞和启动系泊试验等重大节点顺利完成,以及国产航母工程研制的顺利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两型巨系统工程的设计师,王硕威深感光荣与自豪。“很多前辈一辈子只能经历一到两个型号产品的研制过程。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历史性机遇,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广阔舞台!”

  “为有效履行新时代强军强国历史使命打造大国重器”

  把党建工作转化为推动航母工程建设的新动力——这是王硕威在大连施工现场的又一项神圣使命。

  “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航母工程建设工作中去,实现从‘用起来’‘造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为有效履行新时代强军强国历史使命打造大国重器。”十九大刚刚闭幕不久,受上级嘱托,身为七○一所大连现场党支部书记的王硕威,就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宣讲会议精神。

  现场办公环境简陋,他组织大家利用不到5平方米的房间建成了“党员活动室”;现场工作繁忙,他见缝插针地带领大家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他还带领现场党支部用党纪、党章、党性凝聚党员思想,将优秀党员和战斗集体配置到航母工程一线。

  如今在七〇一所,青年舰船设计人员已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硕士以上人员比例超过75%,平均年龄不到37岁,一批年富力强的高学历、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推动海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青年装备科研工作者的担当。

  如今,王硕威和团队仍奋战在国防装备建设的第一线,继续用青春绘就海洋装备事业新的壮阔图景!

(编者注:原标题为:《中船重工七〇一所高工王硕威——奋战在国防装备建设第一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