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用心人”(最美农技员)

发布时间:2018-04-17 20:14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4-01 11版 | 查看:1449次

——记辽宁省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方子山

  本报记者 朱 隽

  “人来到世界上应该有所作为,不能终日无所用心。”这是方子山常说的一句话。

  这位“用心”人,为解决建平县干旱少雨的气候难题,引进了节水滴灌技术;为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探索出了辽西北地区马铃薯高效复种模式及配套技术;为解决谷子间苗难问题,研究推广了谷子地膜覆盖机械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为解决玉米稀植单产低问题,引进推广了耐密品种缩距增株技术。

  专注田畴潜心做事30余年,时光荏苒间,风华正茂的方子山已是两鬓染霜。

  实现马铃薯种植一地多收

  方子山和马铃薯的缘分要从30多年前说起。1985年,方子山从辽宁省朝阳市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来到建平县示范繁殖农场任技术员。

  当时的示范农场条件简陋,出差需自己垫钱,住最低价的房间。可方子山觉得这些都不算事儿,倒是周边农民种植的马铃薯产量太低让他心有不甘。因此,每次出差他都会买一些马铃薯背回来。但由于脱毒小种薯个头小,人们不认。他就动员亲戚在自家地里试种,有效果以后再组织农民去看,慢慢地农民开始信服。

  调到县农业中心以后,他想方设法建成了马铃薯组培室,并逐渐建立起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他和国内外院校专家合作,进行大量的试验示范研究,最终形成并推广了“以九改为核心的马铃薯高垄双行整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有效破解了建平县马铃薯品种混杂退化问题。他还带领课题组使组培脱毒、茎尖剥离技术一次成功,填补了马铃薯辽西地区组培脱毒技术的空白。

  此后,他又试验研究推广了马铃薯一地两收、三收乃至四收模式,建平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发展到几十万亩,亩产量超过6000斤,年增加经济效益1亿多元。

  粮食产量和品质“两手抓”

  朱碌科镇北老爷庙村种植谷子多年,但产量一直上不去,品种也比较老化。方子山帮助村里引进晋谷21、晋谷40等品种,使5600亩谷子换上了新品种,亩产量提高260斤,品质也改善了不少。

  建平县光照充足、干旱少雨,适合谷子等杂粮生产。但由于谷子种、管、收尚未实现机械化,种植存在用工多、保苗难等问题,全县种植面积多年徘徊在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量仅500多斤。

  近年小米等杂粮市场价格高效益好,方子山想帮助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收益。他先在自己办公室的花盆里种谷子等杂粮进行对比研究,再成立科研团队,先后进行了30多次试验研究,设置了100多个示范展示点。

  最终,“以穴播覆膜为核心的杂粮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成形。建平县杂粮种植面积一路攀升,到2016年累计推广60多万亩,谷子亩产量提高到1000斤左右。

  玉米种植在建平县最为普遍,为挖掘增产潜力,方子山从推广耐密品种入手,改革种植方式,配套良种良法。他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玉米吨粮田地块大量涌现。

  用榜样力量带好农技推广队伍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究竟该怎么做?方子山说万事人为本,必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他组织实施了“岗位技能提升工程”,引导科技推广人员通过自学、调研、集中培训、合作交流、学历教育等方式来提升技能。目前,县农技中心已有30余人获得了本科文凭,占全县农技推广人员的50%。

  有了农业科技的保障,建平县粮食产量从十几年前的几亿斤猛增到20多亿斤;小杂粮种植由几万亩增加到近100万亩,地方特色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建平县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

  在同事的印象中,数十年来,方子山成天不着闲,顶多就在春节时休息一两天,其它的节假日、双休日,他都坚守在岗位上。

  如今,带着国务院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荣誉,在农技推广路上潜心耕耘了32年的方子山,依然干劲十足地前行着。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