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8 09:14 |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8-03-24 14:13:04 | 查看:1432次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位于巴黎的总部举行。
现年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与其他四位出色的女科学家共同获此殊荣。
大会授予张弥曼的颁奖词是:“她在化石记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开启了对水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新见解”。
张弥曼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
张弥曼长期致力于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刷新了人们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间关系的认识,在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获得一致认可。
她对中国东部油田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研究也有显著成就,曾利用其研究成果,为我国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帮助。1995年,张弥曼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颁奖典礼上,张弥曼的演讲简洁幽默,5分钟的演讲中出现了法语、英语、中文、俄语、瑞典语。
一开场,张弥曼便用法语向大家问好,对东道主表示了尊重。
随后,她用中国的俗语“先结婚,后恋爱”解释了自己与古生物学结缘的过程,引来现场一阵欢笑。
在感谢自己的俄罗斯和瑞典导师时,她先后使用了俄语、瑞典语和英语。
而她下场时还忘了把奖杯带着,连忙被主持人叫住了……
这位82岁的老科学家完全就是一个诙谐而可亲的邻家老奶奶,瞬间征服全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弥曼简单介绍了学术研究经历,而并没提到自己60年来为了科学研究付出了什么。不过,她特别向女儿提出感谢,“在她只有一个月大的时候,我把她交给了她的奶奶(外婆),当我把她接回来时,她已经是10岁了,但是她对此从未有任何抱怨。”
现场顿时响起了一阵掌声。
中国第五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1998年设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
今年与张弥曼一同获奖的4位科学家分别是英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卡罗琳·迪恩、加拿大发育生物学家珍妮特·罗桑、阿根廷生态科学家艾米·奥斯汀和南非儿童健康医学专家希瑟·扎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这对中国的女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张弥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女科研人员的比例在持续上升,但拔尖人才还需要更多一些。”
张弥曼是继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谢毅(2015)之后,第五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张弥曼在颁奖典礼上(图源:新华网)
古生物学界的女中豪杰
张弥曼非但是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更是世界古生物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张弥曼的同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该奖项是首次授予古生物学家,这对中国的古生物学发展,甚至对全世界的古生物学领域来说,都有深远意义。
张弥曼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陆生脊椎动物动物起源过程领域。
留学苏联时的合影,前排左一为张弥曼(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
鱼类登上陆地演化为陆生脊椎动物,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关系到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起源问题,对此古生物学家们研究了数百年而未有定论。其中,确定鱼怎样进化出内鼻孔,学会在空气中呼吸,是了解这个过程的关键一步。
上世纪80年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她的发现推翻了传统的“三孔”理论,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随着她在中国云南曲靖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肯氏鱼化石,证明了内鼻孔形成的“漂移”说,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
她的学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对新华社记者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明,鱼类登陆的关键环节发生在中国云南,而张先生是这一大发现的开拓者。”
张弥曼制作的杨氏鱼模型(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
2008年,张弥曼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关于伍氏献文鱼的研究成果,这类骨骼异常粗大的鱼类见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来已久的干旱化进程。张弥曼还先后在Nature(2006年)、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发表对孟氏中生鳗的研究成果,研究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积物中七鳃鳗的唯一记录,首次记录了化石七鳃鳗的幼体和变态期幼体特征,而且显示现代七鳃鳗独特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前的早白垩世晚期即已成型并保持至今。
因其学术贡献,张弥曼入选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张弥曼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图源:科学网)
用学术为国效力
除了在古生物学研究上的崇高学术成就,张弥曼还利用她的研究成果给中国的石油勘探工作中底层对比、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初,各界专家齐聚一堂,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地下石油的分布。当时,不少人都认为含油层应该在距今1.5亿年的早白垩纪,石油勘探也应该集中在相应的地层内进行。
但张弥曼却不这么认为,她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她提出,含油最丰富的地层应该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
她的观点为地质专家在寻找油层时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随着大庆油田里第一股石油从地下汩汩而出,张弥曼的观点也被随之证明并引起轰动。
胜利油田开发时,张弥曼发现海洋曾经覆盖那一区域两次,因而成油地质时代也会与普通油田有所不同,这一观点也为胜利油田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条件。
2011年,时年75岁的张弥曼在新疆进行野外勘探(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已经在古生物学领域名满天下的张弥曼,又投身少有人关注的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以求推动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程。“这一块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她解释说,新生代鱼类化石反映了近年来地球的变化,未来还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可能会诞生新的大发现。
“我们国家的科学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跟世界领先水平还差得远,”张弥曼认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从源头上释放科学家的创意,创新才能成为常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