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6 17:0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25日 11 版 | 查看:1011次
——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吴振我
本报记者 王 浩
在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的田间地头,农民一看到吴振我,就赶紧围上去,争先恐后地问:“水稻叶尖发黄是怎么回事?”“快瞧瞧我这水稻是不是有虫子了?”他耐心地一一解答,直到农民满意为止。
吴振我是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也是当地的庄稼“名医”,他三十年如一日,像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辛勤耕耘,助力当地粮食产量一次次突破历史纪录。提起这位“老牛”,当地农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一句:“‘老牛’真牛!”
为庄稼望闻问切,为农民排忧解难
刚工作时的一件小事,一直印在吴振我心中。一位农民的庄稼“病”了,找到吴振我,经过检查,发现水稻得了生理性病害,他提供了防治办法。几天后,这位农民又找到他,握着他的手,不停地感谢。
吴振我说,一亩三分地关系着农民的全家生计,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他们排忧解难,觉得工作特别有意义。正是这份“初心”,激励吴振我在农技推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1999年,当地遭遇特大冰冻灾害,坡头村的茄子大面积冻死。吴振我赶到现场,看到老农坐在田埂上,哭着说:“银行的贷款怎么还”“往下的生活还怎么过”,吴振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说不定能“起死回生”。他一边安慰农民,一边向县里的农业专家求援。经过“会诊”,商议出治疗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农民挽回了损失。
吴振我说,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技员应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使命,攻克农业技术难关,推广现代生产方式,帮扶农民与现代农业接轨。
吴振我积极探索,全面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单季稻五改栽培等技术,促进当地水稻产品和品质“双提升”。倾力打造万亩单季稻高产示范片,年示范种植水稻面积1.08万亩,平均亩产605公斤,累计增加经济效益950万元。在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支持下,筱村镇积极建设蔬菜、粮油、茶叶、水果、林果五大基地,年产值达3亿多元;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民收入也连年看涨。
坚持想新点子、找新办法
农业农村发展出现新情况,农技推广工作面临新挑战。吴振我说,这要求农技员积极探索,为农业发展想新点子、找新办法。
有一次,吴振我听一位老乡说,他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可田荒了怪可惜的。这让吴振我想到,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了大问题。
防病治虫是农业生产中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环节,如果防治不及时、乱用药、错用药,会导致减产减收。吴振我从此入手,希望把这件一家一户不好办的事情解决好。
但实施病虫害统一防治,不少农民心里也有疑虑:有的担心费用,有的担心效果。万事开头难,吴振我组织农技站的同事们进村入户,征求农民意见,决定先把“试验田”搞好,再进行大范围推广。
在吴振我指导下,泰顺县成立首家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试验田”的病虫害统防统治。试点刚推行的时候,农民反映用了合作社的农药,虫子喷不死。吴振我解释,这是环境友好型农药,虽说见效稍慢,只要耐心等几天,一定能见效。
2010年,泰顺县出现大范围的稻瘟病和褐稻虱病虫害,一些品种甚至绝收。参加统防统治的农田却取得丰收。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积极加入,绿色防治顺利推广。近些年,当地的化学农药使用量、防治成本分别比周边区域下降25%及30%。
一次次的妙手回春,让吴振我赢得了农民的认可。他先后16次荣获省、市、县农业丰收奖。吴振我说,农技推广工作充满了挑战,如果不花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只有学得更深,办法更活,才能帮助更多的农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