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9 09:13 | 来源: | 查看:1499次
王泽山在检测自动装置系统。朱志飞/摄
王泽山院士在82岁高龄时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今天,他登上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的辉煌人生从57岁时开始爆发,在后来的20多年间,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成为国内唯一的“三冠王”:1993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众多耀眼光环背后,彰显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矢志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60多年来,他专注研究火炸药,在这个冷门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他和他的团队为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我国武器装备、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作出了杰出贡献。
站在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上,王泽山依然那么平静。这一切也就如他经常说的那样:“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1954年夏天,带着“强国先强军”理念,王泽山以第一志愿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当大多数同学填写了空军、海军等热门专业时,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他是班上唯一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研究火炸药是一个很危险的工作,一位学长在做实验时发生了事故,献出了宝贵生命。
但王泽山没有退缩,这件事让他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每次试验前,都要对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检查。
凭借多年的潜心钻研,他的科研生涯迎来爆发期:自上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了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显著提高了发射装药的能量利用率。
2000年以后,他发明了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未解决的瓶颈技术问题。
王泽山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等模块装药技术。通过实际验证,该技术能够提高火炮射程20%以上,或降低最大发射过载25%以上,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国际上的同类火炮,还降低了火药燃烧产生的火焰、烟气、有害气体,减少了对操作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作为含能材料(火炸药)学科带头人,王泽山创立了“发射装药学”,是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在火炸药理论领域提出了系列新概念和新原理,出版著作15部。
在研究中,王泽山不喜欢走别人走过的路,喜欢换个思路闯出一条新路来。
他时常教导研究团队:“一定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简单地仿制研究,要做真正有自主创新水平的成果。”
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精神贯穿在他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
上世纪60年代末,学校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系统,他是全校第一个使用计算机且最早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家。他将计算机技术和诺模图设计原理引入火药教学、科研和火药装药学体系中,发展了“解析设计”“表解设计”和“诺模图设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他能打破一些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发觉一些别人轻易察觉不到的现象,找到新的方法和路径。”作为255厂的科技带头人,欧江阳在这方面的感受尤为深刻。
听过王泽山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他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重复已经成熟和定型的知识,很多国际上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课堂上。他给学生选定的课题往往是在理论上尚需探索、技术上有待突破的前沿课题。
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王泽山发展的系列火炸药技术,开启了我国火炸药领域从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20年来,王泽山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了近百项省部级以上国防课题,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国防科研的中坚力量。
王泽山常说:“搞科研,不能满足于获得了什么奖,申请几个专利,或发表几篇论文,应该想办法把项目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他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火炸药轮储是国家国防战略的需要。国库轮储每年都会形成万吨以上的退役火炸药,这是危害较大的污染源。由于其燃烧、爆炸与有毒的特性,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自然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是一种世界性公害。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露天焚烧、掩埋或倒入公海,但都存在环境污染和燃爆风险。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提出利用废弃火炸药制备民用炸药等工业产品的理论,并研究出科研成果及产业技术转化路径。
这项技术引领了我国废弃火炸药无公害处理、再利用的发展方向,为保证国家火炸药战略轮储机制的正常运行,消除对社会的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该项成果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了对接企业需求,指导企业成果转化,王院士走遍了全国的火炸药企业。
王泽山好像不知疲倦:晚上9点半左右休息,凌晨两三点起来工作。“白天的事情太多,凌晨特别安静,适合思考问题”。
目前,王泽山带领团队再次向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项重大难题发起了冲击,“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我会在国家和团队需要的时候,做一些助力工作,为继续创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药成果而努力。为此,我义不容辞!”
本报南京1月8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润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