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追记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成(下)

发布时间:2017-12-17 12:0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7年12月16日 06:24 | 查看:1024次

经济日报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徐燕飞

  王一成曾说,生命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养殖场,王一成被大家亲切地唤作“亲差大夫”。那是因为养殖场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山区,每次出诊,为了不耽误时间,他从不麻烦养殖户接送,总是“亲自”驾车、“亲自”解剖、“亲自”取样。

  王一成是畜牧兽医所第一个拥有私家车的人,他买车是为了方便跑基层。每到一个养殖场,他总要把养殖场的定位收藏到手机地图里,这样下次自己一个人也能开车找到。

  多年来,王一成先后跑废了两辆私家车,总里程超过60多万公里。按规定,“私车公用”可报销一定费用,可王一成从来没有向单位报销过路费、汽油费。

  “王老师总是说,他习惯了自己开车,有时候坐火车太费时间。”同事袁秀芳说,“我知道,王老师是想早一些把取来的病理样品带回实验室化验,早一些把更具体的防疫方案交给养殖户。”

  生活上,王一成十分简朴,一双皮鞋可以穿10年,平时的衬衫、裤子都是几十元买的。王一成的妻子说:“家里并不是没有好的衬衫,但他觉得穿得过于讲究,养殖户会觉得和他有距离感,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普通的衣着。生活虽然简单,但他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简单,从不追名逐利。”

  “一辈子淡泊名利,为科研事业、服务基层贡献了自己所有的力量。”这是王一成的同事对他的评价。自2000年入党以来,王一成多次被推荐为优秀共产党员,但他每一次都推辞,希望把这些荣誉让给年轻同志;课题组分配奖金时,数他贡献最大,却坚持最多拿平均分配下来的零头。

  甘于奉献,不收一分诊疗费

  绍兴市上虞区养殖户阮张峰将王一成视作自己的父亲。送别当天,他泪流满面:到最后,自己还是没法报答王一成。

  2004年,阮张峰的父亲突然离世,20多岁的他接过养殖场,那时资不抵债,光贷款就有600多万元。阮张峰说,“父亲去世后,那些借钱给我父亲的亲朋都陆续拿来了借条,一共70余张”。祸不单行,当年6月,养殖场里又突发疫病,每天病死的猪比卖掉的还多。

  就在阮张峰走投无路之际,素不相识的王一成主动伸出了援手。找到发病原因后,王一成还帮他在猪场管理提升、细节安排等方面设计了一套工作方法。此后的一个月,王一成几乎每周都要赶去看诊。

  从那以后,王一成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养殖场也发展得越来越好。猪场在2004年就走出困境,2007年归还全部借款,2016年存栏生猪2.3万头,产值6000多万元。

  “可王老师这10多年来从未收过我一分钱诊疗费,甚至连一顿像样的饭都没在我这里吃过。”阮张峰说,王一成每次来上虞都避开饭点,若是正巧赶上,王一成会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吃好了再来。

  很多养殖户要感谢他,有送诊断费的,有送土特产的,他都一一谢绝了。有一次,他与同事一起去上虞的一个猪场出诊,猪场场长给他准备了两袋海鲜,王一成和他来来回回推辞了十几分钟,最终谢绝了场长的好意。时间长了,养殖户都知道“王老师是送不进钱的”。

  不收一分钱诊疗费,是王一成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他常说,很多养殖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一头猪很有可能就是一户家庭一年的生活费用。但王一成的夫人更明白,王一成回国之初,几乎没有一家养猪场愿意成为实验场所,免费出诊换回了上千家养猪场的免费实验基地,实现了王一成的报国情怀。

  甘为人梯,做年轻人的“引路人”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一成甘为人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

  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李军星博士仍清晰记得,他在2009年夏天入职后第一次跟随王一成去猪场诊疗时的情形。

  早上七点,王一成自己开车行驶了几小时,一到目的地,立即向养殖户了解病情,然后便穿好防护服,径直走向猪圈,仔细挑选了一头病猪,随后进行了病理解剖。顶着烈日忙完这一切,王一成早已汗流浃背。李军星说,如果不是现场看到,还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曾经“喝过洋墨水”,平时穿着白大褂,手拿钢笔、试管的文化人能干得了这样的“粗活”。

  回程路上,李军星问:“当时抓病猪的时候,我就站在旁边,为什么没有让我帮把手?”王一成告诉他,挑选病猪也是很有学问的,先跟着看几次,然后再开始操作,以便尽快上手。李军星感叹,从他到课题组至今,王老师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教给他,作为省内首屈一指的猪病专家,又从来不居功自傲,非常低调,“我要学他,沿着他的路走下去”。

  除了尽心指导自己带的学生,在畜牧兽医所学习的不少博士、硕士研究生都受到过王一成的悉心指导,所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科技人员遇到问题,也总喜欢找他咨询。

  因课题需要,不在同一课题组的肖琛闻向王一成请教如何操作发酵罐,王一成欣然解答。“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学会操作发酵罐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老师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上机操作。”肖琛闻回忆道。有一次,王一成开玩笑,“你要赶紧自己掌握好啊,万一哪天我不在了,你怎么办?”

  当时的戏谑之言,如今竟成了现实。而王一成的亲力亲为、埋头苦干深深感染了年轻人,带出了踏实肯干的团队。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也都纷纷下猪场、进猪圈,继续服务好让他牵挂的养殖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