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7 12:0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7年12月15日 07:18 | 查看:875次
人物小传
王一成,男,1957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一直从事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侧重于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曾赴美国和澳大利亚留学进修和合作研究多年。生前担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兽医研究室主任、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理事。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国家等科技项目20多项。2017年9月12日,王一成因癌症去世,年仅60岁。
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这是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浙江省农科院时,对科研人员提出的殷切期望。
牢记着殷殷嘱托,浙江省农科院有一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国外的老“海归”,毕生躬行践履,20年如一日,奔波在为农服务主战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叫王一成,生前是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一生为农,直至生命终结
对王一成而言,养猪场就是他的“战场”。
他服务过的上规模的养猪场至少上千家,亲手解剖病死猪上万头,多次遏制了可能造成重大疫情的动物疫病扩散,是浙江省公认的“猪病防治诊断第一人”。
浙江作为全国猪场规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目前已有猪场约7000家,规模化水平高达80%。由于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一旦出现疫情,整个养殖系统将受威胁。
王一成心里比谁都明白,猪病防治诊断来不得半点马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放心不下的依然是浙江大地上的一个个养猪场。
去年4月份,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不规律的饮食,积劳成疾的王一成被诊断为胃癌晚期。
接到“死亡判决”,王一成最关心的不是治疗方案,而是养猪场的病猪。他没有选择马上接受治疗,反而请求医生不要透露他的病情。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养殖户打电话,交代他们落实下一步的病猪治疗方案。
此后的1个月,王一成像往常一样出现在研究所和猪场,将日常工作做了交接,还抽出时间完成了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
直到5月22日,王一成向所长鲍国连递交工作以来的第一张病假条。此时,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吃饭。
在王一成请病假的前一天,他还接到嘉兴市海宁猪场场长华卫东的求助电话,拖着病体驱车前往。一上午,王一成解剖了10头病猪,忙完已是中午,华卫东留他吃饭,他说,“时间紧,要赶回实验室检测”。其实,王一成当时胃癌肿块堵住幽门,已无法吞咽。
5月23日一早,鲍国连又在实验室看到了王一成,“我知道他为什么来,这里有他永远放心不下的事业”。
“我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没整理出来,研究生的论文还没有修改好,还有很多事没做好,人生的句号没有画圆。”即使在病榻上,王一成仍挂念着实验数据和团队建设,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后,才把公家的电脑整理好归还单位。
一生为农,直至生命最后。王一成身边的人都说他:多年如一日,心系百姓,忠于事业,全身心服务于农民,最终献身了他钟爱的畜牧兽医业。
心中有梦,为民实干不止步
这位为基层服务了近20年的兽医,并不是一开始就手握解剖刀。
王一成毕业于浙江大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学习。
两次出国,王一成在国际顶尖病毒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成果文章。以他当时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在国外的高校科研机构留任,但是王一成却选择回国,成为浙江省农科院动物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带头人。
王一成的妻子回忆说,当时,美国阿肯色医学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国,并给她和儿子也办理了3年签证。可王一成说,“从个人角度,美国是生物科技的顶端,实验室条件好、起点高,很容易出成果。但当时我们国家的生物科技离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国家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我很着急”。
刚到省农科院,王一成从事的是基础研究。科研圈里的人都明白,做基础研究更有机会发表论文,更容易功成名就。而从事了20年科研的王一成,却主动请缨转向猪病临床治疗,这一转就是20年。
多年来,王一成主持参加数十项课题,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省部级成果有9项。在临床领域,王一成很快成了浙江最权威的猪病防治专家。
李军星是王一成课题组的组员,2009年到畜牧所工作后,跟着王一成走遍了浙江省内大大小小几百个猪场,“王老师总说,如果人人都去做基础研究,那些不懂技术的农民又该怎么办?基础研究可以让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去做”。
对此,王一成淡然地说:“社会需要我从事临床,用更多的精力去服务基层,做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要想科研上做出点成绩,谁都必须这样做。”
哪里有疫病,就往哪里跑
“只要我们有需求,不管什么时候去找王老师,他没有不答应的。”温岭市绿牧畜禽有限公司老总林金法告诉记者,2012年农历大年三十,猪场小猪腹泻成批死亡,多耽误一天就是几万元的损失。他只能连夜向王一成求救。
正月初一,王一成一早就开车赶往温岭。一到猪场,他就钻进猪圈,拖出一头百来斤重的病死猪现场解剖。“尽管是冬天,但这种隔天的病死猪由于太臭,连养猪的都不敢轻易动刀。”林金法说,当时王一成全程连头都没转一下,一连解剖了十来头病死猪,终于找到病因,这才控制住了疫情。
1999年12月31日晚,杭州下沙的猪场突发严重疫病,面临病毒扩散风险。时任浙江省农科院畜牧所所长徐子伟、副所长鲍国连在现场焦急万分,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王一成临危受命,前往控制疫情。
到了养殖场,不等场里的技术员赶来,王一成就跳进了猪圈。天寒地冻,王一成只穿了长筒胶鞋、1件单衣、1件白大褂,等制定完防疫和处置方案,已过了凌晨2时,3个人1人1碗泡面在猪场里迎接千禧之年。
多年后,徐子伟才知道,那天是王一成的生日。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14年夏天,王一成90岁的老父亲病重。他连续4个多月在医院陪夜,白天却照常工作,不曾请过1天假。一天,衢州江山市天蓬牧业暴发疫情,总经理毛慧敏打来电话请王一成前去诊断。次日一早,他便驱车赶到江山,解剖了十几头病死猪,完成诊断后又当天返回杭州,继续陪夜。
哪里有疫病,就往哪里跑。多年来,王一成服务过浙江省1000多家规模养殖场,亲手解剖病死猪上万头,化验标本5万余项(次),检测血清抗体40万项(次),多次遏制了可能造成重大疫情的动物疫病扩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徐燕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