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1 15:48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11-30 06版 | 查看:1801次
本报记者 高云才
核心阅读
农业部今年发起“寻找最美农技员活动”,从51万基层农技人员中寻找佼佼者。在寻找的过程中,记者近距离接触到农技人员的酸甜苦辣。他们身上,有乐观坚毅,有吃苦耐劳,有贡献突出,也有无私奉献,构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的一幅“最美”群像图。
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
种植泡椒70多万亩,实现增收7亿元;种植果酱番茄30余万亩,实现增收10亿多元……这,远不是河北省望都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王建威26年来在农技第一线奔波的回报。
王建威是一个群体的“一分子”:他们,受过正规的教育,拥有一技之长,却甘愿留在农村,从事繁杂的农业生产;他们,挥洒着汗水与泪水,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却乐此不疲,甘之如饴;他们,自己吃着简单的饭食,穿着朴素的衣衫,住着狭小的房子,为了农民兄弟的增收致富而日日奔走;他们,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从事着农业科技推广这一伟大事业……
他们,就是基层农技推广员。他们让农业科技真正落地,是惠及百姓的传道者,是现代农业的中国脊梁。曾经,有人笑称“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农技站的。”这些人不知道,农技员这一身的狼狈,也许是因为刚刚从田里回来,为农民的小麦预防病虫害。曾经,有人忧心这支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然而正是在艰苦的条件中,50多万人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为我国粮食“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农技员不甘示弱。
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徐凯是一位70后农技员。刚来所里工作时,做蔬菜冬春茬试验,要求观察记录温室温湿度数据变化情况,那时没有自动记录仪器,只能每两小时到温室里去看一下,冬天夜里温度零下十几摄氏度,照样棉帽子一戴就往温室里跑……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7年以来,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示范基地里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直观地展示给农户,让农户能看得见、学得来、上手快,避免种植风险。他每年组织开展食用菌、蔬菜、粮食、景观作物、肥料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30余个,目前已筛选并引进30余个适宜房山区种植的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20余项,同时通过基地每年为农户培育优质种苗100万株以上,菌种2万余袋。
把“科学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而科技最终落地,转化为生产力,还得靠农技员的示范应用与推广。农技员将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新机械送到田间地头,将成果留在千家万户。
风沙大、土壤薄,干旱缺水,在甘肃省酒泉市,有这样一位农技员,硬是在这戈壁滩上发展了令人震撼的“戈壁农业”。
1987年,刚参加工作的张国森就被分配到肃州区位置最远、基础最差、条件最苦的屯升乡。就在那里,他曾经数月不回家,为农民进行科技指导。1997年,他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挂职,提出在牧区发展温室的想法,克服了低温严寒等各种不利因素,他指导搭建标准化温室38座,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改变了肃北县时令蔬菜靠外地供应的局面。
对张国森来说,农业的出路在科技,而打开农技推广工作的局面,要大胆创新。为了给大部分面积是戈壁荒漠的酒泉农业找出路,张国森提出了在非耕地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设想,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示范,成功开发出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地势特点的戈壁、沙石等非耕地类型的日光温室新结构和新的种植技术。通过近10年的发展,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产业化示范基地。2017年,甘肃省将非耕地蔬菜产业定性为“戈壁农业”,以肃州区为代表的戈壁农业,成为全国设施农业的一块样板。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个能够实现志向的舞台,发挥自己所长,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天津武清的农机专家罗寨玲,她的激光平地节水技术,获得市级奖励。江西井冈山的曾昭芙,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实用新型专利被授权,还撰写了专著《现代养猪实用技术》。他们常年坚持在生产一线,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农业生产少不了他们,科技示范少不了他们,农民更是离不开他们。
曾经,“望天收”是农业的无奈。今天,丰收的背后动力是:基层农技员把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给农民,把“科学家产量”变成了“农民产量”。
用科技撬动产量与收入,引领农民进入增收致富快车道
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教农民如何科学种田,这是农技员的本行。但农技员的工作又不止这些,还包括引进适合区域的新品种,指导产供销,创新技术预防灾情,突破技术障碍保产量,现代农业园试验示范,等等。丰收之年有他们,突发灾害时更离不开他们。农民信赖他们,不仅仅是对科学的信任,也是对他们人格中那份“三农”情的信任。
2017年3月25日,一个周六中午,翁牛特旗农技站站长韩丽萍刚从紫城街道杨家营子蔬菜棚区培训技术归来,正在家中休息,突然听到敲门声……她推门一看,原来是在桥头镇羊草沟村推广设施农业时认识的蔬菜种植户刘国志。因为西红柿今年又获得好收成,老刘专程来看她,还为韩丽萍送来一袋西红柿。
韩丽萍清楚地记得: 2008年,当地政府决定将推广设施蔬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韩丽萍亲自抓试点,87个棚,每个棚的方位和落地的四个点,是她扛着仪器一个一个地测出来的;建设时期的每一个环节,她都手把手地教;秧苗移栽的每一个步骤,她不厌其烦地指导。从凌晨4点半就开始工作,晚上到天黑才结束,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从规划到收菜,韩丽萍在羊草沟村一干就是6个月。脸晒黑了、腿走肿了、嘴上起了泡。功夫不负有心人,棚室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效益翻了一番。韩丽萍的辛勤工作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老百姓自然也相信她、尊敬她。
在江西省彭泽县浪溪镇,有个人人都信赖的老朱,他就是农技员朱永胜。老朱对农业充满热爱,每次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他都带领乡亲奋战在田间地头。在农业部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试验中,省农业厅要推行轻简化育苗技术,有农民对新技术有顾虑,怕不按老办法,没有收成,老朱给他们打包票:“如果育苗移栽失败造成损失,我个人负责赔偿!”2010年项目区棉花皮棉产量达到412.5公斤每亩,比2009年每亩增产112.5公斤,仅此一项,浪溪镇农民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新技术的推广让“靠天吃饭不如靠技要效益”的种田观念深入人心,也让浪溪镇成为彭泽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典范。
如果说科技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技员则让这对翅膀更丰满更有力;如果说科技之光照亮了现代农业的方向,农技员则把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引领传统农业迈过现代化的门槛。这就是我们的基层农技员,用科技撬动产量与收入,为农业生产点石成金。
躬身田野,从青丝到白发,舍小家为大家
农技推广苦不苦?当然苦。累不累?当然累。有没有希望?农民的丰收就是他们最满意的希望。在农技推广队伍中,很多人都从事了20年以上的农技推广工作,有的甚至为农业服务了30多年,在这几十年的寒来暑往中,他们见证了春播秋收,见证了土地的四季更替,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基层,用汗水浇灌大地,期待更多的开花结果。
他们无愧农民朋友的重托,却对家人和自己留有一份亏欠。今年3月,湖北省监利县农机干部夏宜龙永远倒在了春耕备耕的路上,年仅45岁。监利县农机局局长陈义书回忆起夏宜龙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几次泪流满面。在同事眼中,夏宜龙对工作特别较真。春耕生产即将进入高潮,为赶在春耕生产前完成全县23个乡镇120个村350公里机耕路的工程验收,以及2万亩旱地机械深松整地工作,夏宜龙带领专班,放弃双休假日,风雨兼程,每天查验近10个村。他亲自拿着GPS测量仪,对照机耕路建设各项指标参数,徒步丈量机耕路的长度、宽度,逐一检查机耕路工程质量,查看土地深松进度,不符合要求的绝不宽容。正是这样高强度的劳动,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燃尽了最后的生命之火。
农技推广要结合农时,试验示范则要定时记录,很多农技员都处于一种没有生活、只有工作的状态,自己的健康无暇顾及,家人更是照顾不到。在中原粮仓河南省,改农技站为区域站,一个农技员要服务上百亩的高产创建示范田。濮阳县胡状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素霞,长年在生产一线,家里孩子无人照顾,就带到地里,夏天孩子在户外被晒了一身水泡,刘素霞心疼地眼泪直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朱马太·哈吉拜,背着35公斤重的机械喷雾器教群众如何进行化学除草时,因疲劳过度不慎跌落渠底,右髋关节坏死……经过短短3个月的休养,他又重返工作岗位,骑着一辆右踏板比左踏板短3厘米的特制自行车,往返穿梭在乡间小路上……他是农民的“科技财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说,“各族农民丰收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全国51万农技推广员,从青丝到白发,扎根基层,躬身田野,无私奉献着青春和智慧,永远和农民朋友在一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