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12 20:15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05月10日 04版 | 查看:1381次
本报记者 吴储岐
高耸入云的“中国尊”、人来人往的大栅栏、车流不息的北京南站……这些北京的知名建筑,它们的设计都出自归国建筑师吴晨之手。
“那段海外时光让我收获颇丰”
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需要做出选择。1995年,吴晨来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当时在国内事业发展十分顺利的他,思考良久之后,还是做出了出国深造的决定。“伦敦深厚的历史沉淀、非凡的创造能力以及在建筑上蓬勃的活力使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吴晨口中的“这个决定”,一转眼就让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海外学习、生活、工作了十余年。
求学时期的吴晨十分刻苦。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他骑着自行车去学习和画图,除了凌晨5点到早上9点是睡觉时间以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攻坚克难。再之后,他获得了“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规划师”等称号。“虽然辛苦,但那段海外时光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让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时隔多年,吴晨依旧对那段留学时光十分感慨。
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深远持久。在英国学习和工作的吴晨,受到了英国“城市复兴”理念的深远影响,这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回国后的建筑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复兴和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完美融合。”吴晨认为,如何复兴和发展中国的城市文化,可以学习、借鉴欧洲城市,以此来推动中国城市进步。
“为国效力的人生价值是名利无法衡量的”
虽然身在伦敦,但吴晨心系北京,“北京真的很美好。历史上,它留下无数灿烂、瑰丽的文化积淀;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新中国首都,又给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以机遇和希望。”
“我热爱北京,如果北京不能成为世界城市中环境最宜人、历史最璀璨、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就愧对每一个在北京生活与追寻梦想的人。”每每提起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吴晨都兴奋不已。
于是,他选择回国。2003年之后,吴晨开始以外方主创建筑师和高层技术管理人员的身份同国内设计单位合作。后来受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邀请,他回到了祖国,工作重心也转移回国内,“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为国效力、为家乡出谋划策,我感到十分自豪,这种人生价值是名利无法衡量的。”
“城市复兴”的种子一直在吴晨心中萌动,回国后的他抱着一个坚定的理念:中国的建筑,要由中国人主导;中国的城市复兴,要由中国人来完成。“不要让中国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晨的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立即引发了建筑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大讨论。“作为一名建筑师,不应该只去追求和设计那些先锋建筑,而应该更加注重服务于自己家乡的城市发展,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吴晨说。
“新一代建筑师要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
在吴晨看来,建筑师应该继承“匠人营国”的精神,这需要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精神。2004年以后,在各种建筑论坛已经很少能看到吴晨的身影,“我更愿意把精力、时间和热情投入到行动中。”吴晨口中的“行动”,是实干精神,也是责任担当。
“中国新一代建筑师要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对旧城的保护和复兴是吴晨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传统是人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现在和未来都十分有意义,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有着灿烂、瑰丽的文化积淀的城市而言。”在北京大栅栏的保护和复兴项目中,吴晨和他的团队借鉴西欧城市复兴理论,结合本土特色,让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而这一做便是10年。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一项目最终入围了英国皇家规划学会优秀设计奖。
“用现代建筑复兴老北京传统文化。”大栅栏城市复兴项目的成功,有力证明了该理论的前瞻性与合理性。而让吴晨备受关注并进一步奠定其在设计界地位的作品是:“中国尊”。
“中国尊”是北京在建的最高建筑,其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尊”的理念,以中国传统礼器中的容器“尊”命名,而这个名字也是吴晨亲拟的。“我是中国人,骨子里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设计‘中国尊’是我内在的情感流露,把文化镶嵌进技术、让文化引领技术,这是创作的初心与坚持。”吴晨说。
“最好的设计永远在将来,我将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用眼睛去体验,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用双手去实现,吴晨为北京这个他所热爱的城市竭尽己力,见证着也创造着北京城一点一滴的变化与美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