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31 13:43 |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7-03-30 16:11:21 | 查看:2850次
中央宣传部3月30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的先进事迹,授予徐立平“时代楷模”荣誉称号。3月27日,中央宣传部在位于北京五环外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礼堂举行发布会,授予徐立平“时代楷模”称号,华商报记者现场见证了这一过程。
他被赞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发布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徐立平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 中宣部副部长鲁炜给徐立平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证书、奖杯和奖章。发布会上,徐立平被赞誉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现场宣读的决定称:“徐立平同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技技师。参加工作30年来,他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动力燃料微整形工作,多次经历血与火的淬炼、生与死的考研。他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担当,苦钻善学、精益求精,立足岗位不断创新创造,练就高超的技艺绝活,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用堪称完美的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徐立平同志把个人梦和航天梦、强国梦紧密结合,把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和个人的价值标准有机统一,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大国工匠’爱国奉献的壮丽篇章。
为宣传弘扬徐立平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徐立平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家人牵挂令人感动 很多人泪眼婆娑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宁主持发布仪式。通过大屏幕视频播放以及主持人现场和固体火箭总设计侯晓院士,徐立平的徒弟韦琴、杜鹏,徐立平的妻子、儿子的互动沟通,徐立平不惧危险,坚持30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药面整形工作的事迹震撼了很多人的心灵。而妻子每天对徐立平安危的牵挂,儿子对徐立平从不理解到理解,生病的母亲一再嘱咐徐立平要注意健康等感人细节,触动了台下很多观众的内心。
当徐立平的妻子说,“打电话要是一直没人接,我正做着饭也要关了火骑车去现场,看到他平安,我才放心回家继续做饭”;当徐立平儿子积累多年的不解在听到父亲的解释后得以化解两人拥抱在一起;特别是当徐立平的母亲“意外”来到颁奖现场,非常珍惜和注重日常团聚的这一家人在现场拥抱团聚,这些细节和场景感动了很多人,现场不少男子汉都泪眼婆娑。即便是熟悉徐立平事迹的媒体记者,很多人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热泪。发布会上,在场数百名全国航天系统工作人员还在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领唱下,一起合唱了《祖国不会忘记》,由航天事业壮丽业绩激发的豪情令人心潮澎湃。
徐立平:这个荣誉不只属于我
此前,2016年2月14日,徐立平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被称为“大国工匠”;2016年10月,他被省委授予陕西省个人最高荣誉“三秦楷模”等荣誉称号。此外他还曾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荣誉。
据了解,这次被授予的“时代楷模”称号,是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选取的是具有很强先进行、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雷锋、张海迪、郭明义等都被称为“时代楷模”。近年来,陕西获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有歌唱家贠恩凤、好民警汪勇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徐立平表示,“我认为这荣誉是对我们这样的航天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坚守同一个岗位的褒奖和激励。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荣誉,首先也是航天系统给予的平台。但这个荣誉给得太高了,我总觉得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能获得这份荣誉,说明了大家对我们这份工作的理解。但这个荣誉绝不只是属于我个人的。那么多的一线岗位,大家都坚守了几十年,我觉得应该是给予全体航天人的。”
徐立平事迹:“火药整形一把刀” 危险岗位坚守30年
徐立平,男,1968年生。1987年,不到19岁的他技校毕业后来到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四院7416厂固体发动机整形车间工作。他所做的工作是为火箭或导弹发动机的固体推进剂(混合固体火炸药)进行微整形,以满足工艺对于燃面的各种复杂要求。
药面整形迄今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在整形过程中,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壳体,或因摩擦力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几千度的高温,连一丝逃生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这个岗位不仅需要极高的精准度,还具有高危险性。
此外,由于火箭或导弹发动机的大小粗细不同,药面形状复杂,在整形时往往要采取或蹲或跪、或趴或躺的姿势,干一会儿往往就肩酸背疼,手都抬不起来。无论是对体力、还是对意志,都是极强的考验。
就是这样的一个岗位,徐立平干了整整30年,且做到了安全零事故。他因此被大家尊称为“火药雕刻师”、“火药整形一把刀”。
2005年,一名和徐立平并肩工作过的工友,在给一台直径仅碗口大小的发动机做药面整形时,因操作时刀具碰到金属壳体产生火花,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同事当场牺牲,留下爱人和年幼的孩子,这成为他多年不愿提起的痛。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危险远离同事,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徐立平一直在钻研改进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他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其中一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华商特派北京记者 马虎振 文/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