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11 09:30 | 来源:新京报 2014年01月11日 A03 | 查看:4971次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举行,习近平为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颁奖
昨日,习近平分别向获奖的张存浩院士颁奖。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昨日,习近平分别向获奖的程开甲院士颁奖。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颁发奖励证书。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10位科技专家和313项成果。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5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161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链接
两位获奖者各奖五百万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颁布,其包括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这五个奖项中,级别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它代表了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每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不超过2名,奖金金额每人500万人民币,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
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加上本届获奖者,已经有24位获奖人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
这些获奖人中不乏在获奖之前就知名的人物,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的吴良镛等。获奖人物分列在各个领域,有物理学、数学、航天、石化、医学等,不少领域都是国家近些年发展的重点。 新京报记者 金煜
■ 盘点
获奖者年轻化 平均46.6岁
数据分析显示,今年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6.6岁。其中自然科学奖平均年龄45.9岁、技术发明奖45.7岁、科技进步奖47岁。
据介绍,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2013年首次专门为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主持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开辟了专家推荐渠道。
如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项目“基于碳氢键活化的氧化偶联”,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教授施章杰,今年只有39岁,而他的团队中最小的才27岁,平均年龄34.4岁。
13个一等奖 企业牵头6个
在今年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其中企业牵头完成的占35.8%。
在总共13个一等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完成的有6项。如湖南省电力公司“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等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均在相关领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据新华社电
■ 亮点
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三年首授奖
授予铁基高温超导研究;5科学家入获奖名单,包括南大“掐架”院士候选人
新京报讯 (记者金煜)昨日,五位科学家因基于铁化合物的高温超导研究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该奖项连续三年空缺后首次颁奖。
以五名中国科学家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9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等科研人员曾因超导研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今年,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再次因超导研究站在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领奖台上。
此次获奖的铁基高温超导研究的主要完成人是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和方忠。
闻海虎是前不久因被举报论文造假而被卷入舆论风波的两位南大物理教授当事人之一。
去年10月,南大物理系教授、院士候选人王牧举报同事,同为院士候选人的闻海虎论文造假,闻海虎对举报予以否认,中科院和南大就此分别展开独立调查,两月后的院士增选中,两人均未当选。
据中科院官网中闻海虎简历,其曾经在1996年到2010年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曾在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领域的突破曾经入选《科学》杂志“200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美国物理学会“2008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据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去年2月统计,世界范围内铁基超导研究领域被引用数排名前20的论文中,9篇来自中国,其中7篇来自此次获奖的该研究团队。
【揭秘】 铁如何入“超导”家族?
目前,超导研究已经广泛用于超导输电、超导磁铁和超导磁悬浮等各个方面,但超导的前沿性研究依然在持续进行中。
“人们原来觉得,磁性和超导是水火不相容的,超导物质就不应该有磁性。”中科院院士,去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清华物理学家薛其坤解释,但在2008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在一些含铁的化合物中,也有着超导属性。“含铁的化合物是有磁性的,当时人们就觉得这是比较奇怪的事情,因为铁磁性和超导一般是不共存的。”
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是掺氟的镧氧铁砷,其在26K温度情况下具有超导电性。
后来赵忠贤等人对铁化合物进行超导研究,并将温度实现到了40K。
薛其坤解释,单位换算后,室温大约是在300K左右,如果将温度实现到40K,就意味着达到了零下230多摄氏度,达到相对意义上的极限温度了,可视为“高温”超导。
相比之下,赵忠贤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曾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超导研究立足于铜氧化物,温度实现在零下200℃左右。
“铜氧化物研究很多年了,现在发现多了含铁的化合物也能超导,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物理学来说,就好像以前只用陶瓷做碗,后来可以用其他材料做餐具,现在多了另一种可能性了。”薛其坤说。 新京报记者 金煜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张存浩 程开甲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