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19 08:00 | 来源:新华网 2007年09月12日 21:32:27 | 查看:1855次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 常志鹏)“小孩子为什么喜欢恐龙?因为离恐龙远,因为想弄清楚恐龙到底是什么样。”董瀚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告诉记者科研对他的吸引力。而在爱人的眼中,身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的他“天生就适合搞科研”。对于董瀚爱人的话,有三大印象为证——
第一印象:好“极端”
之所以说董瀚适合搞科研,除了他爱看书,还有些好“极端”。董瀚用“denser”描述自己——执着、笨、不改变。他举例子说,他规定在科研基层无博士学位的新人不接收。他认为这对科研能力提升有好处。他解释,博士不是人才,但博士说明了一个人基本的科研取向和素质。
在外行的眼里,董瀚的“极端”几乎成了他执着探索的代名词。
由于执着的探索,他在微合金钢方面,研究和开发了铁素体/珠光体型和自回火马氏体型微合金非调质钢,并成功应用于我国汽车和车床零部件上;研究了国际微合金非调质钢领域的热点——晶内铁素体型非调质钢的铁素体型核原理,指出硫化锰的晶内铁素体形成促进作用,为提高微合金非调质钢模锻件的韧性提供了新途径;研究了微合金非调质钢中的析出现象与强化机理,钛的添加促进了钒的析出,提高了析出强化量。
由于执着的探索,他在汽车用钢方面,主持研发了高强度悬挂弹簧钢、气门弹簧钢、螺栓钢、微合金非调质钢、热轧大梁钢等,解决了此类汽车用钢的材料技术问题,并通过与钢铁生产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的合作,实现了轿车高强度螺旋悬挂弹簧、微合金非调质钢锻件、高强度螺栓的批量应用。
第二印象:重求证
记者发现,45岁的董瀚尽管在钢铁材料研发领域走过了20多年,硕果累累,但作为中共党员,他的党龄还不到3年——他是2004年入党的新党员。问及此事,他坦率地说,以前我有差距,后来在组织的帮助下感觉自己离党员的“标准”近了,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和他在入党问题上的认真一样,在科研中他始终坚守着一份认真、求证的态度:
1998年,董瀚担任国家“973”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高强度800MPa微合金化钢课题组组长。钢的晶粒细化理论和技术研究是国际上已经持续了近10年的研发热点。为了达到超细晶粒化的要求,董瀚与同事查阅大量科技资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概念,丰富了已有的相变理论,提出了可以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晶粒细化技术。
经过多次试验,“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在碳素结构钢中获得了4微米的细晶粒组织,比之前可以获得10微米以上的晶粒组织大大进了一步。在微合金化钢中,获得1微米的超细晶粒组织,比之前可以获得4微米以上的晶粒组织也大大进了一步。通过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轧制技术,钢的强度提高了一倍,新型钢铁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有了创新思路。董瀚带领的研究组为新一代钢铁材料实现超细晶、高均匀性、高洁净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瀚和他的团队在国内热连轧设备和工艺水平基础上,制定的细晶粒钢板生产技术路线,使普通碳素钢板的屈服强度从200MPa级提高到400MPa级。东风汽车公司和南汽依维柯公司已经批量使用细晶粒碳素钢板制造汽车大梁。
第三印象:扛责任
谈及科研与管理,董瀚说自己不是好领导——太注重做事,不太注重别人的感受。同事说,看他做事,最突出的是“责任”。
董瀚说,我国钢铁行业较长时期以引进技术和装备为主,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钢铁业亟待加强的关键环节。他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中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好机遇。所谓强,就是要在技术上赶上先进国家。
正是有这份责任,董瀚阅读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文献,发表了8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组织参加了数十次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正是有这份责任,董瀚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尤其是基于“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概念的“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粒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
正是有这份责任,董瀚每年管理的科研课题100项左右,主要材料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在项目实施中,他从预研到背景调研、实验方案制订、材料试制、用户使用情况反馈等环节层层把关。他的研究生时捷说,一篇论文他会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改上六七遍。
科研工作者易专不易博,但董瀚在管理中思路同样放得开。在国家的支持和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他和同事们成功组建了由冶金行业13家知名企业、重点院校和院所参加的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董瀚的目标是把钢铁材料所建成国际上最好的科研院所;拥有一批学术带头人、有一些有影响的研究领域;带的学生成为钢铁材料领域的学术骨干……
(责任编辑:曾永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