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13 01:23 | 来源:龙虎网 2011-05-11 03:39:05 | 查看:898次
龙虎网讯“50多岁,一位老实巴交的工人”,“不爱说话”,“围着一口锅转了18年”,“喜欢帮助别人”,“喜欢琢磨,总有新的想法革新工艺”,“带出100多名熟练工人”,“很让人放心”……这是同事和领导眼中的张荣平。2009年,这位肉松炒制工人被南京市总工会评为“市劳动模范”,今年,他又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走进南京商贸实业有限公司的肉松炒制车间,阵阵香气和着热气扑面而来。身穿工作服的张荣平正在围着一口炒锅炒制肉松,翻、耙、抄……“眼睛一定要盯着锅,注意观察肉松的色泽和蓬松感,掌握好火候。”张荣平告诉记者,炒制是制作肉松最关键的阶段,肉松的口感和质感全在这一环节。
在肉松炒制车间,30多口直径二尺多的大锅烘烤着,夏天车间里的温度达到45℃以上。“锅口的热气有六七十摄氏度,直接往脸上扑。大家偶尔会到一边稍作休息,但是师傅始终在车间里转悠,盯着锅。”吴明江是张荣平带出来的第一批炒制工,在他眼里,这个会掏心掏肺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徒弟的师傅非常严厉,“他不停地转,检查每一口锅的情况,如果发现结块或者闻到糊味儿,就会大发雷霆。”在张荣平的严格要求下,十几年来,肉松炒制车间从没有出过一点差错。
“喜欢琢磨”是大家对于张荣平的另一个印象。2004年,细心的张荣平发现,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营养,儿童肉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但是由于生产的肉松纤维较长,孩子吃的时候容易卡喉咙,新开发的儿童肉松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张荣平有一阵子每天都在琢磨。在一次做香肠的时候,张荣平突然来了灵感,“如果像做香肠一样先把肉绞碎,应该就可以使肉松的纤维变短。”果然绞碎的肉再做出来的肉松成粉末状,再也不会卡到孩子的喉咙。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儿童肉松是粉末状,在炒制的时候容易成团,结成疙瘩。张荣平又沉默了,只是整天都围着他的锅琢磨,反复试验。终于,半年后,张荣平通过在加料上和火候上分别控制,炒出了不结块、不打团的儿童肉松。
炒制肉松,是凭经验吃饭的活儿,什么时间大火,什么时间小火,什么时间翻炒,什么时间耙松……都有讲究。由于经验丰富又善于技术革新,张荣平成了肉松炒制行业的高手。两年前,一家民营企业向张荣平抛出绣球,聘请他做技术顾问,不用在车间围着锅转,工资是现在的3倍,另加各种补贴,并根据年销售额按点提成。“这个待遇确实充满诱惑”,张荣平告诉记者,“但我的企业培养了我,又这样信任我,人要懂得感恩。”张荣平最终拒绝了。
对未来有什么打算?面对这一问题,张荣平边翻炒肉松边嘿嘿一笑:“把工作干好,多培养些年轻人,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
本报记者 汤文慧 本报通讯员 工萱
(原文标题为《围着一口锅“转”了18年》)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