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16 08:44 | 来源:新京报网 2011-01-15 02:40 | 查看:1824次
1998年,师昌绪在学校作报告后为学生签名(资料照片)。
师昌绪 资料图片(中国好人网配图)
王振义 资料图片(中国好人网配图)
奖金500万,师昌绪系材料科学家,王振义为血液学专家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昨天上午10时,大会开始。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同他们握手,表示祝贺。
随后,胡锦涛等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者表示祝贺。他强调,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师昌绪代表获奖人员发言时表示,中央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体现了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奖金各500万元。
■人物
师昌绪:搞“材料”的“材料”
人们都说他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他和各种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并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91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学生眼中,他是北京的“心里美”萝卜,不嫉妒、不记仇,不怕别人超过自己,不欺上不瞒下。
学生不知道该不该喊他“老师”,因为他姓师,害怕显得不尊重。
他就是著名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日本全面侵华折断教员梦
师昌绪,1920年出生在河北徐水的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伯祖父是前清进士,父亲是前清秀才。在12个叔伯兄弟中,师昌绪排行第七。
师昌绪回忆,他小时候绝非什么聪明人。小学二年级,老师要求一天一夜背诵“(孙中山)总理遗嘱”,他背诵不出来而被罚站。
“九一八”事变,师昌绪进入县立第一高小。随后,热河沦陷,日军入侵河北。课堂上,老师泣不成声地读着报纸上日军侵华的新闻,此时的师昌绪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师昌绪说,其间,他曾下乡宣传抗日,并希望国民政府派兵北上抗日。
高小毕业后,师昌绪到保定师范学校读书,本希望毕业后当高小老师,“社会地位高,每月30块大洋,足够养家糊口。”
然而,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师昌绪的梦想折断,“也改变了整个人生道路”。日军很快逼近保定,师昌绪步行南下石家庄,然后从河北逃到河南。
在决定谁走谁留时,一家人商定青壮年先走,因为他们最有可能被抓壮丁。17岁的师昌绪,踏上了逃亡路。逃亡路上,“大家争相逃命,草木皆兵,天空偶尔飞起一只老鹰,都会被误认为日本飞机”。
逃到河南后,师昌绪进入豫西国立一中。师昌绪当上班长和全校军训大队长,“早上喊早操,假日下乡宣传抗日,有时入山砍柴、打草鞋”。
为了考大学,师昌绪通过同等学力方式转校,后报西北师范学院大学先修班。在先修班半年后,师昌绪考了个第二,可以上任何大学,最后他报了西南联大。但因凑不齐路费,师昌绪未能如愿,不得不入国立西北工学院。
当时,国人多提倡实业救国,受到影响的师昌绪选择了矿冶系。大学毕业那年,师昌绪是全校五名林森奖(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得主之一。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后来参与敌占区工厂接收,到了鞍钢工作。
1948年,师昌绪利用两年前取得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先后在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和欧特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朝鲜战争困扰回国梦
攻读博士期间,师昌绪收到了国内北洋大学聘书,学业结束后打算回国。
然而,一场战争差点让他的回国梦破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同在美国的清华大学教授李恒德院士回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国,如果违反或企图离美,要处5年徒刑或5000美元罚款,或者二者兼施。在这种情况下,师昌绪不得不在麻省理工学院谋了助理研究员岗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三年,可以说是争取回国的三年。”
在波士顿马宝路457号,师昌绪和另外两个同学买了滚筒油印机,秘密印制写给美国当局和联合国的两千多封信。从1953年夏到次年春,三人一直未停。
师昌绪与李恒德等十几人度假时商量对策。李恒德说,当时他们就是想把被美国扣留的报告给祖国,后来他们联名致信周恩来。
师昌绪还联系了印度孟加拉工学院,称要到该学院当学者,“想找一条曲折的回国途径”。
后来,中美双方谈判解决了回国问题。1955年春,美国公布了76位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师昌绪名列其中。
回国前,导师柯恩问师昌绪:为什么回国?是不是嫌工资少,还是地位低?
师昌绪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在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多得很,在中国像我这样的人却很少,很需要。
同年8月,师昌绪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离开旧金山,就在他上船的那天,母亲离开了人世,迎接他的是穿孝的嫂嫂和侄子。
“文革”中曾想轻生
回国后,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严济慈找师昌绪谈话:可以去上海,也可以去沈阳。师昌绪说,服从国家分配,到哪儿都行。就这样,师昌绪被分配到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一直工作了30年。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师昌绪被派往鞍钢。中国缺镍无铬,又受到封锁,师昌绪提出发展铁基高温合金,从而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部分代替了镍基高温合金,用作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不久,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高温合金生产必须立足国内,师昌绪到抚顺钢厂攻关。中科院金属所原所长李依依院士回忆,为了照顾怀孕的妻子,师昌绪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早晨赶早班火车到抚顺,晚上坐最后一班火车回家,每天如此。
一两个月的奔波,师昌绪肾盂肾炎并伴有尿血,一度腰都直不起来。师昌绪承认,虽然回国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没想到这样苦。
1963年,师昌绪接受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空芯涡轮叶片的研制任务。在师昌绪等人的建议下,我国涡轮叶片由锻造合金发展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发展为空心叶片。这使我国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采用精铸气冷涡轮叶片的国家,仅比美国晚五年。
随着“文革”的到来,美国特务等帽子扣在了师昌绪的头上,连他当年争取回国也被指摘为伪装和别有用心。
师昌绪回忆,在审讯室被抽打得“皮开肉绽,短裤上粘的血肉难分”,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九一三”事件后,师昌绪才得到“解放”。
上书中央创建工程院
李恒德记得,1978年底,他跟师昌绪在广州开会,听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振奋不已”,两人一起到广州闹市逛了一次街。
中国工程院筹备组办公室主任葛能全回忆,1981年,中科院在长春开会,曾提出成立工程院,并责成张光斗、师昌绪等四位学部委员进行讨论,后因时机不成熟遭否决。
1992年,师昌绪和其他5位中科院学部委员联名向中央递交报告,倡导成立工程院。
师昌绪事后回忆,他们觉得中国发展经济,要靠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地位亟待提高。
报告获批后,师昌绪任筹备小组副组长。1994年,工程院成立,师昌绪当选副院长。
工程院建院之初,由于级别不明,即使拿着国务院批文,连申请专用邮政编码都申请不到。1994年11月初,师昌绪到中南海面见时任国务委员的李贵鲜,“希望明确为正部级单位”。1995年1月,工程院级别问题得到解决。
退休后按时上班三十年
师昌绪闲不住,退休后坚持上班三十年。去年他的出差行程是:4月成都,5月沈阳和南京,6月沈阳,7月满洲里,8月哈尔滨和沈阳,9月山东,12月广州和厦门……
师昌绪感到负担更重的是写《自传》,“没完没了地修改和寻找过去的照片”。他说,此生最大遗憾之一是没有学会用电脑,别人在电脑上可以随便改来改去,“而我要浪费很多纸张和时光”;过去手写的资料很多失散,而电脑中的资料随时可以调阅。
师昌绪用“热心”概括一生。他在自述中写道,自己有个“好好先生”的名声,“所谓好好先生,只是不愿与人争的一种表现,并非软弱的代名词,更不能视为傻子”。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师昌绪到北京出差,学生李东研到旅馆看望导师。一推开门,师昌绪正和另一位老先生吃着北京的“心里美”萝卜。
李东研觉得,“心里美”是师昌绪的写照,不嫉妒、不记仇,不怕别人超过自己,不欺上不瞒下。
本报记者 郭少峰
■人物档案
师昌绪
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徐水,曾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多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率先开展了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研发;率队研制出普遍用于战机发动机上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材料技术的国家;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
据新华社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师昌绪王振义获最高科技奖》)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