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三年来全国各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纪实(2图)

发布时间:2022-03-19 21:07 |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8日 07版 | 查看:3444次

天津大学附属小学师生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刘东岳摄/光明图片

江西南昌豫章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通过互联网给学生们上课。新华社发

  “澜沧江边蒿枝坝,拉祜山寨美的家……”早春三月,一首在云南澜沧拉祜族群众中广为传唱的《蒿枝坝的花儿开了》,在“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现场欢快唱响。

  “欢腾的背后,是奋斗。”歌声散去,演播大厅变成阶梯教室。“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走上讲台,讲述起他花甲之年在祖国大地“书写”科技扶贫“论文”的故事。

  自2020年9月创办至今,这已是“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的第五讲。有高度、有深度,冒热气、接地气,这也是三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

1.打磨“金课”,建好思政大课主阵地

  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绝美视觉效果,隐含着怎样的设计理念?清华冬奥志愿者如何凝聚青春力量,助力北京冬奥?

  3月17日,一场“冰雪大思政课”在“云端”开讲。6位清华师生接力宣讲,引导青年学子感悟冬奥精神、谱写青春华章。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创新、打磨“金课”,思政课课程群不断完善。

  擎旗领青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思想伟力。2019年秋季学期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登上清华大学课程表。老师们以广阔的视野、系统的理论、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缘分”“近代结合”和“当代飞跃”,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

  开门办思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之美。上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每次在第五讲之后都会安排实践教学——复旦大学组织学生参观张江高科技园区,同济大学组织学生了解汽车产业……学生评价,“现实感受让我们更能体会马克思主义伟力”。

  善用“大思政课”,让学生在重大契机中领会制度力量。在中国农业大学,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等鲜活事例融入课堂教学,生动有力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显著优势。

  以信息手段赋能,让学生在身边感知精神引领。直播、短视频、H5等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各地各校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开设“云课堂”,高校师生创作了数百万件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专家点评:

  三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增强,创新做法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但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偏重运用丰富手段,说理分析不够深入;热衷于讲解知识要点,对学生困惑及社会热点关注不足,等等。

  下一步,应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守正”理念,不断增强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善用“大思政课”的能力,为思政课教学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

2.固本强基,壮大优秀“引路人”队伍

  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石艳娇的2021年收获满满——在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郗芙蓉教授指导下,她获批了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加强结对帮扶,是陕西高校思政课均衡发展、增强教师素质走出的新路子。

  三年来,不断打通岗位编制、待遇壁垒,搭建“引育聘并举”补充机制,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快速集结。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12.7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24.08万人,31个省区市辅导员配备整体达标。

  此外,每年有300多位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400多位“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进校园,3年共有300多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担任校外辅导员。

  “老师们士气更高了,有了更多精力钻研教学、与学生互动、搞读书会研讨会。”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斌说。

  一系列培养培训,为高质量思政课建设引入源头活水。

  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每年培训教师近6000人……全方位体系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速构建,一个个“能力加油站”变为现实。

  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打造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成为北京市思政课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能量枢纽。

  “集体备课平台就像一个大超市,思政课教师正是在这里根据学生口味挑选食材,汇聚起讲好思政课的最大合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易说。

  北京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张尔葭说:“去年我策划开设中共党史课。申请阶段,学校就大力支持;组织阶段,学院通过鼓励机制支持组建高水平授课团队;建设阶段,书记校长参加集体备课会。这让我们更有干劲投入工作。”

  专家点评:

  三年来,思政课教师地位显著提高,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自豪感、尽心尽力讲好思政课的使命感大大提升;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教学科研协调互促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评价指向更加鲜明,重视教学、安心教学、研究教学蔚然成风。

  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进一步引导教师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向学生需求体系和学生日常养成体系转化,追求育人实效。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

3.加强衔接,完善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1年秋季学期伊始,一堂“云上思政课”吸引了河南省600余万名学子。他们迫切想求解,暑期里那场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的“大考”何以取胜?

  小学课堂关注“在灾难中开出勇气之花”,让同学们感悟救灾英雄的大无畏品格;中学课堂体悟“制度的力量”,与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在重大考验面前展现的优势;职校课堂从智能装备如何运用于救灾出发,点燃科技报国热情。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牢记总书记嘱托,这三年,长期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复、学段间衔接性不高等问题渐次破解,立体化协同育人新格局不断完善。

  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有了。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先行试点,指导北京、上海、天津、吉林4地教育部门率先探索。

  教学内容的学段壁垒打破了。教育部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指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建设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新征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堂堂生动实用的“大思政课”,为青年学子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火种。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孙恬然深深爱上了思政课,还参加了学校的晨晖理论社团:“感谢思政课!让我们心中有光、脚下有力,脚步坚定地去实现复兴梦想。”

  专家点评:

  三年来,全国各地学校和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构建有机衔接、螺旋上升的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自觉开展贯通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研究,有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下一步,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部署,发挥好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设好区域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试验基地,加快构建各学段思政课教育内容有序衔接、教学方式前后贯通、实践活动协同推进、教师培养整体强化的一体化建设机制,不断增强学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

  (本报记者 邓晖 周世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