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发布时间:2016-11-12 21:34 | 来源:南方日报 2016年11月12日 第02版 | 查看:1867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国传统的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以贵在“和”、重在“德”、严于“规”的内在逻辑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主导着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影响着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风气。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所包含的悠久深厚的价值追求,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与主要内容相契合,其中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文化基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一、以“和”为贵,铸就大学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境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格言。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和”是修身养德的核心。我国历代家训家风都强调“以和为贵”的齐家之道,“和为贵”的价值观也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朴实的写照就是“和睦”。“和睦”的理念渗透到民族心理素质中,成为维系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关系的精神支柱和处事习惯,成为一种风俗传统和行为美德。在当代中国,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就守护了中国传统的“和”精神。既要在家庭内部成员亲情培养的过程中形成共同尊重、相亲相爱、和睦礼让的行为美德,又要在社会群体交往中以阳光心态看待他人,从积极的态度肯定他人、尊重他人,在群体之间传递友爱信息,并予以相互帮助。最终将“小家”的“和睦”整体思想引申至国家乃至全社会,形成“大家”的“和谐”集体观念。

二、以“德”为根,厚植大学生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

“德性”之于人类,是人性存在之根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德性教育是以“修身”为起点和底蕴的,应充分挖掘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时代特点和需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自省、自尊自爱、自励自勉。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孝、义、忠、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对接、承故拓新,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引导其树立忠诚国家、报效祖国的民族大节,培养和睦向善、宽容相待的处事理念,遵循居仁由义、知言养气、切身自反、心无愧怍的道德原则。具体而言,可以开设“中华历史名人家风解读”“中华优秀家风漫谈”等选修课程,让学生从课程学习中了解优秀家风的价值内涵;开展当代模范家庭家风宣讲会、学生家长家风分享座谈会以及以家风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征文赛、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优秀家风的价值意义。

三、以“规”为鉴,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的行为养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无论是世家大族的家教家风、名人志士的家训文献,还是普通家庭广泛认同和身体力行的家规家范,秉承规矩传家,以细节和讲究来阐述习俗伦理、家道精神。出生、成长于“小家庭时代”的90后大学生,其品质、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风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理应成为良好规矩传承的受益人。重视教育、强调自律,让青年大学生在规矩中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由内在自律激活内在动力,由自然反映走向自觉行动,从而有方向、有目标地追求做人做事的美德。规矩传家、代代相承不仅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益匪浅,孕育强大的生命力,也可以使他们在离开了家族生活的土壤之后仍可以开枝散叶、相互感染,保持勃勃生机,传递思想正能量。家庭、校园都是社会的细胞,学生离开家庭步入大学之后,家庭角色逐渐弱化,学校角色相对强化。家规的传承与塑造承接着大学校园里的舍风、班风、校风。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承担了“家”的角色,家风家规的传承与建设能推动舍风的培育与养成。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把家庭环境中所浸润出来的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延伸到大学宿舍,形成互帮互助、相互鼓励、宽容相待的优良舍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落实、落小、落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作者系广州体育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刘 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