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图)

发布时间:2016-03-13 12:28 |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12期 | 查看:4298次

(陈媛: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根据教学要素的变化调整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是教育者常谈常新的实践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学习革命,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了多样化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回应了教学要素变化的新要求,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背景

1.大数据时代的学习革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然改变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样态和学习方式,造就了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教育是面向生活实践的事业,知识虽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是任何教育都需要以知识为中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形态、知识的存储以及传播方式的变革,无疑都会直接影响和挑战既有的教育学习方式。“不理解一个时代人类已经达到的知识状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分析一个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必然要分析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知识问题。”[1](P8)大数据作为当今时代的特征,改变着人们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将大数据定义为“数量极大,以至于无法使用常规数据软件进行获取、存取、管理和分析的数据”。大数据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大”,即巨量的数据与信息,这些数据与信息无法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计算,无法使用常规的方式进行存储和处理。大数据的第二个特点是“多”,即类型多样的数据形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类型的资料共时性存在和连续性互动。大数据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快”,即数据处理的高速性和高效性。大数据迅速提升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方式,它所具有的“大”“多”“快”的特点,挑战传统以纸媒为知识与信息的基本载体、以教育者传授讲解为基本形式的教育学习方式,在海量的信息和知识网结中,通过何种方式重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中介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筛选过滤和重组生产,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获得相应的思想能力,实现课程目标,这是大数据时代所有传统教学模式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实践课题。同时,大数据时代为科学认识学习规律提供了有效工具,“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建构学习者学习行为相关模型,分析学习者已有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者的未来学习趋势进行科学预测”。[2](P11)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化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是推动大数据时代学习革命的必然要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使其不仅要面对大数据教育的技术性革命,还必须面对由大数据教育带来的多元价值挑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推动教学实践创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2.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诉求。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历史一个显著变化是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亦即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从20 世纪往前推,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人类各个民族曾经提出过的几乎所有的主导人生观,都是建立在人类历史的这一基调之上的,都折射出此种生存状况的基本氛围:生存是严酷而艰难的。”[3](P21)在生存需要尚未得到解决的条件下,人的发展需要处于一个相对不显著状态。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当代大学生群体出生和成长于一个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物质环境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摆脱了父辈所担负的生存压力,生存需要获得了较好的满足,发展需要成为主导性需要。这种发展需要催化主体性诉求,表现为一种自我表现的强烈驱动。因此,当代大学生特别渴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中获得“存在感”的满足。他们对于传统教育教学的说教,具有本能的反抗和拒斥。若这种主体性诉求和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表达和释放,就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厌恶感的产生和积聚。这对于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回应他们的主体性诉求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3.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启发。“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4](P60)由此可见,一般意义的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和教学视频,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安排和重构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它强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来增进教学互动,实现学习个性化,一般意义的翻转课堂主要适用于远程教育和非实体学校的学习。一般意义的翻转课堂虽然针对的是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但其有效突破了传统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理念,对于促进学校实体教学模式设计创新具有重要借鉴和启发。传统教学模式设计主要基于客观主义认识论,它把教学主要理解为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教师如何把既有的可靠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教学逻辑是先教再学,教学环节的构成顺序是: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学评估,这三个教学逻辑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教”是教师的任务,教师讲授环节的主体是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决定的。“学”是学生的任务,在理论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实际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并不由学生来选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不是真实的主体,因为他们不能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环节。学习这一中间环节是由“讲授环节”和“教学评估环节”来决定的,因为“学什么”是取决于教师“教什么”,而“怎么学”则取决于“怎么考”。因此,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设计强调和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难以真正体现和实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建构主义认识论在教学设计中日益成为主导性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5](P74)由于“翻转课堂”重点强调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平台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模式具有一致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安排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展开、转换和实现,教学环节是教学逻辑的具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虽然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融合形成专题,以及通过教学案例的睿智选择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形成的单向灌输方法仍然具有很强的惯性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灌输式的方法仍然是基础性教学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突破单向灌输的教学惯性,打破单向灌输教学方式“教—学—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重构教与学的环节,创新教学秩序,将之转变为“学—教—行”,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实践学习。

以笔者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该课程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教材,原教材由绪论和七章构成。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形成六个教学专题。每一个教学专题设三个学习责任组,分别为:自主学习责任组、实践教学责任组和回顾学习责任组,每一个小组担负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各个学习责任组之间又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自主学习责任组负责“学”的环节,即通过阅读教材、查找网络或其他学习资源,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概括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并围绕该专题的重点难点提出2—3 个疑难问题,在进入该专题课堂教授时,首先由自主学习责任组展示小组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是“教”这一环节的主体,即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调整讲授的内容,设计帮助理解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活动,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再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出疑难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设计该专题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践学习责任组负责“行”的环节,即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并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总结,形成报告,制作成PPT 进行总结汇报;回顾责任组负责学习总结和效果评估,即在该专题学习结束时对整个专题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其任务包括结合老师讲解形成本专题重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对内容的理解,回答自主学习责任组提出的疑难问题,提供拓展学习的资源等。比如,绪论作为第一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鲜明特征”,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都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接受,但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可能性心存疑虑,也缺乏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个难点和重点,笔者将这个专题的实践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小调研,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研学生教师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是开展讨论,讨论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可以预测吗?为什么?”。实践责任组对小调研结果和各学习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PPT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每一个专题的自主学习、理论讲解、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活动相互衔接,相互支持。

根据“学—教—行”的教学逻辑来安排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先由学生学习责任组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概括和提出,学生有可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筛选,提出自己确实认为难以理解的问题,确定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也为教师寻找教学切入点以及与学生形成共鸣点提供启发。这种教学安排,教学难点不再是教师自己想象出来的难点,而是学生自己真正的难点。最为重要的是,当学习结束时,学生感觉到不是教师把自己相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己向往的共产主义理想强行灌输给他们,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和观点,并自己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社会是值得追求的社会理想等结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笔者从2005 年开始系统探索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理”课参与性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完善。2012 年以来,在参与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翻转课堂”的新理念,形成了基于学生参与、依托现代媒体技术、吸纳各种新的具体教学方法的“原理”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14 年,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团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运用到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教学实效性。

1.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教师讲解—实践学习”的“三环节、全参与”的教学机制。依据教学专题,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分别承担不同教学环节的任务,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率很高。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自主学习责任组、实践学习责任组和回顾学习责任组,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大班教学现实所带来的诸多教学困扰。比如,学生参与课堂的有限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中,通过课堂提问和少量的课堂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有可能参与到课堂上,却较少建立学生参与课堂之外的其他教学环节的方式。“翻转课堂”使教师有可能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由责任组组织学习活动,总结并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学习成效,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和补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展开理论思考和实践学习。该方法的实施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创新实践教学的机制,构建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平台。由于每一个专题的实践教学都是在自主学习小组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直接与理论教学相衔接,较好地解决了现在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中与理论教学容易脱节的问题。以“原理”课为例,每个教学专题都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部分,通过学生的参与设计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专题设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配套开展实践教学,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直接的统一性。

3.实现应用的“三个突破”,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改革资源。笔者从2005 年开始尝试将参与性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应用的“三个突破”:一是从单个教师的实践探索到整个教学团队共同协作实践探索的突破,凝聚了一个致力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学规律的教学团队;二是从单门课程运用到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广运用的突破,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的内容特点形成了适用于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基础”课“导·思·行”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论”课在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研究方法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三是从单一运用参与性教学方法到融合吸收慕课、在线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提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步积累了一定可用教学资源,其中“原理”课已经录制了多部教学示范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块和学习专题,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块和学习专题已进入成型阶段,总结形成了较成熟的、可供学习推广的经验。同时,团队成员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在理论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和原则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为该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由以上可以得出结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着力点不在于网络平台和教学视频的开发和使用,而是在于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教学逻辑的重构,它具有三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通过重构教学逻辑创新教学秩序,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惯性;二是通过学生全程和全面参与教学,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三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创新实践教学的机制,构建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平台。由于该教学模式实践运用的时间不长,范围有限,进一步完善还要依靠更多、更广泛的实践经验总结。(责任编辑:耿春晓)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徐鹏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革命[J].远程教育,2013,(6).

[3]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