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一种使命”(图)

发布时间:2016-10-12 09:3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7日 14版 | 查看:2410次

作者:本报记者 杜冰

张耀灿,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10月生于广东南海,195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思想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树立良好学术道德,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如何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本期,我们刊发对著名学者张耀灿教授的访谈,以飨读者。任何理论研究脱离实际都会失去其理论意义和价值

记者:您近60年一直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否与大家分享心路历程?

张耀灿:我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逃难、躲防空洞等往事深深刻进了童年的记忆。国民党统治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南下逃窜前还大肆炸毁交通设施和工厂,我和许多护厂的工人、市民一样痛恨国民党,盼早日得到解放。亲身感受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胜利喜悦,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艰苦探索,也深切体验着“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之时的徘徊与抉择,经历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让中国人民从战乱中走向和平,从民不聊生到生活富足的;清楚地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如何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解救出来并指导着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从小就深深地埋在我的心中,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赤诚忠心。这些可贵而又特殊的经历从小就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真理的坚持与追求。

“缺乏理论的纯感情的信仰,会随着地位的变化而发生蜕变,而纯理论性的信仰由于环境的险恶和挫折容易发生动摇。”信仰应当是这两者的结合:既能体验劳动人民的痛苦,又有理论知识,这种信仰才更坚定。我参加工作后就把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内化为对专业和学术的认真钻研,边实践边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性。我自己50多年的治学经验,其中之一便是“志在坚信马列”,教师只有自己坚信马列才能引导和激励学生坚信马列,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去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回望这段心路历程,由早期的德育实践的专题研究到德育理论的系统研究,逐渐过渡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的建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的高度。越是深入研究,我越是觉得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感觉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记者:您刚才谈到,越是深入研究,越发现有一些薄弱环节。张耀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设已经30多年了,成绩斐然。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学科建设和专门人才的正规化培养提供了依托平台、制度保障与合法性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增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加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多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教育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也为文化传承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时论”“无用论”“僵化论”“否定论”一定程度存在,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虚化、弱化的倾向仍然存在。这些错误言论和认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困惑。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一些问题尚待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争鸣、学术批评开展还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尚欠一致、清晰;跟踪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不够,问题意识不强;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对较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尚无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创新,就会变为黑格尔所说的“一炒再炒的冷饭”。而这种创新必须是立足实际的。

记者:创新必须立足实际,如何立足实际开展研究?张耀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任何理论研究离开现实需要甚至脱离实际都会失去其理论意义和价值。我从早年的学校德育到后来的侧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现实问题及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与时俱进的。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若干德育现实问题,之后新形势下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重大现实需要问题,以及主体论、对象论、任务论、方法论等理论研究均适应现实需要、针对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现实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创造性地回答这些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歪了是影响一辈子的事

记者:有学生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来问你:先生讲得有理,你是这样做的吗?

张耀灿: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就是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我们所作的事和正在做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信仰。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比较完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是追求真理、品格高尚的。从接受的角度说,你接受什么思想,信仰什么哲学,不仅仅是接受一种纯粹知识,实际上你同时接受了一种信仰、一种思维方式,甚至同时接受了一种做人的准则。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思想兴趣、人生追求会影响自己对哲学的选择,反过来说,你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又会把你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一个信仰实用主义哲学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道德约束力;一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者,他的行事处世肯定是有机会就捞一把。学习什么样的哲学、信仰什么样的哲学,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一种使命,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为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观察问题的方法,打下一个比较牢固的基础。这个过程,既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也是对学生原来接受错误观点的纠正,更是与各种影响学生的错误社会思潮的一种争夺。如果头脑塞满了错误观念,头脑就是一件危险的武器。我们都知道学生们的头脑一旦被错误的观点侵入,特别是一旦定型化,是很难改变的。很多人不懂得一个简单道理,一门专业课没有学好甚至不及格还可以补考补修,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一开始就歪了,满脑子糊涂观点,这可是影响一辈子的事。

毛泽东说,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就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工作者自身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讲唯物主义,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讲辩证法,谈何容易。真正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这可是终生的实践和修养。我们应该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记者:您对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何期待?

张耀灿: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时期。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想,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是如此。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有对真理孜孜以求的人生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伤害最大的人是那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比原本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伤害要大得多。其次,还要有一股强烈的钻研精神。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老田鼠”一样,不声不响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下层掘进,而不是哲学社会科学乐坛上的流行歌手。真正有创造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成果,是终生积累的结果,真正有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往往是寂寞甚至是孤独的,年轻同志要耐得住寂寞,而不能凑热闹、赶风头,不能“天晴摆摊子,天阴下雨收摊子。”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为国家、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当然,组织上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