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9 08:00 | 来源:央视网 2005年09月09日 | 查看:3782次
【湖南推荐】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茅坳小学教师赵玖富
赵玖富(中国好人网配图)
31年了,到底为学生们垫了多少钱,赵玖富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每个学期都要垫交,只知道村民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赵垫钱”。
出常宁县城70多公里,一路颠簸到乡政府,再在崇山峻岭中手脚并用“走”上3个多小时,翻过几个山头,赵玖富工作了整整31年的地方——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茅坳教学点就到了。
这是学校吗?高山顶上,泥坯为砖、树皮为瓦,矮塌塌的三间屋,除了屋前那一小块整齐的水泥地,这一溜儿三间屋,与周围零星散落着的瑶族同胞的房子,实在没有两样。
赵玖富人生的最好年华就在这三间屋子里度过的,整整31年。
“看不得瑶民那恳切的样子”
1974年春,17岁的赵玖富初中毕业了,作为塔山瑶族乡屈指可数的几个初中生,他被推荐上了师范,
“这下好了,你们家玖富终于走出了大山”,乡邻们闻讯赶来道喜。
哪能不喜?赵玖富所在的瑶山,海拔1000多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专家们认定是“基本不适宜人居”,离它最近的村庄有十多公里,最近的集市有30多公里,全村100多人,当时没有一个人去过乡政府以外的地方。
没想到两年后,瑶寨的第一个中专生又回到大山里,在家门口的教学点———茅坳小学当起了“孩子王”。
“其实有好多次机会离开大山。”站在那不到20平方米、仅6张破烂不堪的桌子和6张条凳的教室里,个头不高的赵玖富说。见记者老盯着旧课桌看,他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这些桌凳还是山外的学校捐的,以前我的学生都是在泥巴上架块木板当桌子。”
1976年从湖南三师毕业后,他被留在乡中心完小。可他记得寒暑假回家,家门口的教学点因为谁也不肯去,几次开不了学,好不容易要来一名教师,还没上几天课就走了,因此,他主动要求回乡任教。这一干就是10年。
1985年7月,考虑到赵玖富在瑶山里实在干得太久了,到学区开个会什么的,来回都要走五六个小时。“让年轻人也去锻炼一下。”学区领导说。于是,赵玖富再次被调到乡完小。
“赵老师,学生还是听你的。”“那个老师瑶话都听不懂,怎么教学生?”“我崽伢子硬要你教才肯上学。”赵玖富原以为从此离开了大山,没想到一个学期不到,就有20多个家长和学生到他家、到完小来“告状”,有的干脆直言不讳地请他回去。
“这次还回去,只怕你一辈子都窝在山里了。”同事和朋友们都劝他。“我主要是看不得学生和家长们那恳切的样子。”事隔20年,赵玖富憨憨地解释说。当然,他还告诉我们,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一般小孩在上学前是不大会讲汉语的,所以要教瑶族孩子,还非得是瑶族教师才行,而当时全乡的瑶族教师才三四个,到瑶族教学点,非他莫属。于是,在完小工作不到一年,赵玖富再次回到大山深处。
“赵老师,哝嘟!”
回到大山容易,无非是自己多吃点苦;但要在大山深处教好书,可不那么容易。“最难过的是瑶民们太穷,拿不出钱来供孩子读书。”赵玖富说。
因为山高路险,自然条件太差,他所在的村,常年人均收入在300元左右,最差的年景可能还不到100元,全村32户没有一户能让孩子顺顺利利读上书的,赵玖富也从来没有收齐过学生们的课本费。这个学期,村民们的人均收入到了700多元,全校8名学生,应收课本费和杂费1600多元,但赵玖富实际才收到600多元,剩下的只好自己垫交或想办法让其免交了。
31年了,到底为学生们垫了多少钱,赵玖富自己都说不清楚,只知道每个学期都要垫交,最多一个学期垫交了600多元,只知道在他手上,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没有钱而辍学,只知道村民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赵垫钱”。
去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局来给他整材料时,认真算了一笔账:31年时间,累计垫付2.8万多元,助学146人,助学金额达7960元。31年里,赵玖富教过的学生也才200多人!也就是说,60%的学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
“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让瑶家孩子们多读点书。”赵玖富说。2002年冬天,天降大雪,赵玖富发现一个叫赵永德的孩子没来上学,放学后他连家都没回,拿着教案就冒雪赶了十多里的山路到了赵永德家,原来赵永德因为衣衫单薄没法去上学。“明天去学校吧,老师保证让你不受冻。”赵玖富心酸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在火塘边给他补上了当天的课。第二天,当赵永德哆哆嗦嗦走到教室门口时,发现教室里多了一盆木炭火,并且放学后赵玖富还递过来一件崭新的棉袄。
“赵老师,哝嘟!”记者采访时,围着看热闹的村民们都伸着大拇指这样说。他们抢着告诉记者,“哝嘟”是瑶语,意思就是“好”,“太好了”。而赵玖富“哝嘟”的事情太多了:父亡母嫁的盘三英,四年课本费全部是赵玖富垫交的;1997年本村的第一个中专生盘红军,上学的1000元学费是赵玖富垫上的,以后每年还资助他200元;2002年5月25日,学生盘兴旺上学路上被毒蛇咬伤,赵玖富用嘴对着伤口吸毒,学生得救了,他自己却中毒昏了过去;2003年山洪暴发,他一手挟一个学生,背上还背着一个学生,将学生转移到安全处,自己的脚却被尖石划出两道深深的伤口……
更为难得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少交点杂费,他设法找村里要了一块荒地,带着学生种上了茶叶和药材,还带着学生采草药、挖竹笋、捡山菌,每年收入的100多元全部补给了学生。
为了让学生得到长期救助,他还利用自己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四处找企业家们“化缘”,设立了瑶乡第一个奖助学基金,自己也从1997年起,每年为这个基金注入一个月的工资,目前基金总金额已达1.5万多元,每年可全额资助2至3名孩子上学。
瑶民的主心骨
在瑶寨,赵玖富是全村文化最高、见识最广的,相对于人均年收入才几百元的瑶民们来说,也是最富的。因此村里大事小事,村民们有任何难事,第一个想到的是“找赵老师”。村里最难的是什么呢?一是孩子们没地方上学,二是30多年了不通公路,这也是赵玖富最大的一个心病。
刚到教学点的时候,小学校舍是一栋50年代建的简陋泥土房,后来泥土房不能用了,又借用了一间民房,旧民房阴暗狭窄,漏风又漏雨。建一所新学校就成了赵玖富最大的愿望。可以说,从1976年他到校的第一天起,就在悄悄地为这个愿望努力着,他悄悄地存钱、悄悄地存木材,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起一所崭新的学校。
机会终于来了,1980年,上级为建校拨了100元,他就靠着这点钱,带着新婚妻子和父母以及全家7兄妹,日夜劳作,建起了全寨最好的房子;1998年房子破旧要整修,上面拨了1000元,这还不够,他又拿出自家准备打家具的价值500多元的木材,从山外买来水泥,将学校整修一新。
多少年了,村子不通路不通电,1997年,在各方的关心下,电通了。但路何时能修成?无数次村民们找到“我们的赵老师”诉说,赵玖富如何不急?因为不通路也不通电话,每次学区有什么事,总得花20元雇人来传信;因为不通路,学区和市里好多教学教研活动他都无法参加;因为不通路,山里大批的竹木材、药材、野菌等运不出去……什么时候能通路就好了,赵玖富同样梦想着。
多少年了,他逢人就介绍自己的瑶村,介绍自己的学校,2002年,工作出色的赵玖富当选为衡阳市政协委员,利用这个机会,他还与村领导一次次地跑上级部门,跑有关单位,终于,他们争取到了6万多元资金。钱拿到后,他又主动请缨采购材料——因为别的村民大多连常宁县城都没有去过。
2003年,茅坳村历史上第一条山路通车了,尽管十分地崎岖坎坷,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还是放开了鞭炮并给“我们的赵老师”戴上了大红花。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5日第2版
(责任编辑:贺慧)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