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8 09:4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8日 11版 | 查看:1838次
【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重要讲话意涵丰富、直抵人心,为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本刊今天组织几位思政课一线青年教师,围绕讲好“大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研讨,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以期为讲好“大思政课”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与谈人
张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水静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东坡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邱安琪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大思政课”是理论大课、实践大课和时代大课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思政课,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这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观点新要求。对于“大思政课”这一新理念,老师们是怎样理解的?
张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善于结合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传授科学理论和先进价值以立德树人、运用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以铸魂育人。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为例。根据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陕北公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围绕当时形势和理论教育需要,开设“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毛泽东同志曾在此多次开讲,话题涉及抗日游击战争、革命军队建设、抗战基本规律、持久战等多个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等课程,强调中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各类高等学校的必修课”,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回顾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思政课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门思政课课程及其内容设置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结合社会实践和思想实际开设的,这是我们今天理解“大思政课”的历史和实践背景。
刘水静:实践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沃土。“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宝贵经验的传承与弘扬,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的“八个相统一”原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经验和规律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大思政课”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理念,是思政课教师更好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等要求的重要遵循,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等指导原则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建设好“大思政课”,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真正把思政课办成阐释中国之治的理论大课、呈现中国奇迹的实践大课、激发青春担当的时代大课。
主持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讲好“大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具体而言,讲好“大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作为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引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之旗和精神之魂。只有坚持“大思政课”理念,以大视野、大格局、大历史观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全面呈现其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刘水静: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向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统筹课内与课外、理论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等多重要素,善用国家大势、社会大潮、生活大剧中的鲜活素材、生动故事讲好“大思政课”,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进其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理论依凭、制度设计、文化支撑的信心信念。
李东坡: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讲好“大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确自身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大思政课”的广阔课堂。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的“试验田”,有助于青年学生用科学真理滋养信仰、用辩证思维剖析现实、用伟大实践夯实自信、用责任担当砥砺梦想,引导他们在回望历史、体悟真理、观察社会、参与实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大思政课”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
主持人:深刻领会“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需要准确把握其鲜明特点,重点在于理解“大”之意蕴。在各位老师眼中,“大思政课”之“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智:讲好“大思政课”,首先要有“大视野”,善于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待。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善于从历史长河、全球风云中讲述中国理论、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刘水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这里所说的“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不仅是思政课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根本要求,也是结合现实讲好“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今天的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包括思政课老师在内的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无论是“梦之队”还是“筑梦人”,都深刻凸显了新时代思政课的使命之巨、责任之重、情怀之大。
李东坡: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还要凸显“大格局”。这种“大格局”体现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既能优化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讲深讲透科学理论;又能结合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讲活讲实价值追求。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走出授课“舒适区”,让思政课的理论教育、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与悠久的历史贯通起来、与辉煌的文明联系起来、与鲜活的实践互动起来、与伟大的成就呼应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实、讲透理论精髓、树牢中国自信,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和信心,激活青年学生放飞青春梦想的斗志和豪情。
主持人:要让思政课的内容鲜活生动、讲述触动心灵,就应该在具体讲授中,将奔腾历史洪流中、广袤中华大地上亿万群众书写的时代华章融入思政课。立足当下,各位老师认为“大思政课”要讲些什么呢?
张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我们要善用百年大党的“大历史”讲“大思政课”。坚持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讲好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功业和宝贵经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了解我们党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定力,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动力。
刘水静:我们还要善用“大胜利”讲好“大思政课”。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历史大考中,我们历经艰辛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场胜利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则成为标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巍峨丰碑。日前,在这场抗疫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湖北武汉,湖北省教育厅联合武汉大学推出的《伟大抗疫精神》素质教育选修课程,首讲即吸引了省内20余所高校近4万名同学的收看和选修,受到师生广泛赞誉。这一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李东坡:前段时间火爆全国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摆脱贫困的故事,用脱贫攻坚的“大奇迹”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成就,给我们讲好“大思政课”以启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最生动最真实的社会实践的思政大课。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在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陇原大地上书写了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交通扶贫、车间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精彩故事,这是我们讲好“大思政课”最直接、最生动、最丰富的资源。讲好“大思政课”,就要把思政小课堂与脱贫攻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讲清楚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让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转变为青年学生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张智:由此可见,讲好“大思政课”,要以历史为教材讲透科学规律,以实践为素材讲活创新理论,以时代为题材讲好使命责任。只有在教学内容上纵横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关联国内与国际,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才能凸显“大思政课”之“大”。
讲好“大思政课”,不仅要有“道”,还要有“学”有“术”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好的思政课应该是有生机、有活力的,这在根本上源于思政课教师的创造和创新。那么,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好“大思政课”呢?
张智:脱离现实、回避问题的思政课一定是空洞乏味、苍白无力的。一堂好的思政课,应当真实、客观、全面地引入和呈现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及时、理性、准确地分析和回应学生疑惑的难点问题。可以说,敢不敢直面社会问题,能不能讲清楚社会问题,既是检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也是考核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的核心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首要要求是“政治要强”。讲政治、政治强,关键要善于从政治高度释疑解惑。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始终坚守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政治高度来观察问题,用政治逻辑来分析问题,以政治清醒来回应问题。
刘水静:讲好“大思政课”,还要善用科学思维方法。一是善用历史思维,把新时代的中国置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80多年中国人民斗争史、10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和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进行思考,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二是善用比较思维,在历史对比与中外对比中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安全稳定、改革卓有成效,这是当代青年“平视世界”的最大底气。三是善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科学识别主与次、本与末,在讨论问题时要讲清楚成绩,在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正面思考,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时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
李东坡:在人的灵魂深处搞建设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更要以心化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政治立场坚定、思维方式创新,还要善于用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思政课教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人格修养、学术修养和自律修养,树牢铸魂育人的自觉自信,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浅出讲理论、拨云见日讲信仰。思政课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教学。另一方面要以真心、真情、真爱关心和关怀青年学生,深入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思想认识接受规律,在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和互动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惑,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以躬身笃行教导学生,以高贵灵魂感染学生。
主持人:听了老师们的交流发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跃然眼前。那么,各位认为如何使“大思政课”更加“实”起来、“活”起来?
张智:思政课既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更要有学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在参与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青椒论坛”时,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每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首先是一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思政课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灵感和需求,理论研究为教学实践厚植思想和根基。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等。只有不断加强学术研究,用学理支撑政治、以知识承载价值,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明辨是非曲直,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中明确使命担当。
刘水静:讲好“大思政课”,还要注重构建思政课课程体系,使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统合起来、使各门思政课协调起来,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当前,学校的思政课程不可谓不“多”,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不可谓不“大”。那么,我们该如何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使其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更好发挥铸魂育人合力呢?我认为,一方面,要使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横向贯通,同时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知识传授、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另一方面,还应注重不同学段思政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问题,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探索和合理建构有层次、可衔接、相贯通、能配套、具融合的内容体系,打通学段、打破隔阂、打穿内容、打透过程,切实将各个学段的思政课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热门课、示范课。推动思政课程体系的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是讲好“大思政课”的有力保障,有助于我们更好构建育人大格局。
李东坡:讲好“大思政课”,既要传道、研学,更要精修教学之术。这个术就是既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又要善于创新发展教学方式方法,把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目前已广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就是对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很好探索。应在已有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从方法论上讲,作为一个以理论灌输为基本手段的课程形态,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科学渗灌与细水滴灌结合起来,达到春风化雨与水到渠成相结合的效果。从方法实施上讲,充分挖掘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途径,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思政课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过程之中;注重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化时代的新型媒体,将深奥的理论以可视化、交互式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之中,达到日用而不知、深学而笃用的效果。
主持人: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大思政课”,分享了“大思政课”要讲什么以及如何讲好的心得体会,让我们对“大思政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围绕“大思政课”理念,几位思政课一线青年教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交流,对于我们理解“大思政课”的含义与要求,正确把握讲好“大思政课”的方法与技巧,具有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大思政课”理念,在学校思政课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精辟概括了办好思政课的基本经验,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纲领和根本遵循。正确理解和把握“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并在实践中将其贯彻好落实好,必须立足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系列重要论述的相关实践中去领悟。
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到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八个相统一”,再到不久前明确指出要善用“大思政课”,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大思政课”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也是贯穿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条鲜明逻辑主线。这里的“大”,在于思政课的责任担当大,即要培养的是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在于思政课的内容格局大,它是旨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铸魂育人的理论大课和实践大课;还在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大,不仅包括既横向贯通又相互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和融汇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体系,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理念的丰富内涵,在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实现好思政课与现实、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赋予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思政课建设走向更加灿烂明天的必由之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宇文利:“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课程建设规律的洞悉和把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课,是教人向善向上的课,是直指人心、塑造人格的课,是融知识和价值为一体、熔学术和政治为一炉、聚术业和信仰为一身的课,也是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课。思政课建设的特殊任务寓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此意义上,思政课程之“大”,一方面要求课程站位高,从大政治、大社会、大历史、大文明的视角把握和运用课程育人的目的性和规律性,从闳放的视野和高远的境界审思课程之成、课程之用,这要求我们明确传授知识和信仰的课程类别,实现各门课都承担育人任务,不能造成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之“大”在于课程的容量和价值范围,即跳出传统的课程门类来思考育人途径、方式和方法,不管是什么课程,在其根本性上都要承担育人任务,而育人不能割裂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信仰,要实现课程中的“知信行统一”。
几位青年学者从善用为何、何以善用、善用之道等角度论析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命题,从道、学、术相统一中探究如何实现课程融合、课程扩容、课程提质、课程高效的问题。大思政课的道、学、术是一门真学问、大学问,也是一道始终需要努力破解、始终充满挑战性的课题。有言说:“圣学精微,非寻常科学范围之所能及。”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实际上就是一门蕴含着成才之道、育人秘诀和成人之美的学问,需要广大学人密切合作、不断追寻新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思政课必须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