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说课:不要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 (3图)

发布时间:2020-09-24 12:14 | 来源:人民网 2020/9/23 | 查看:2194次

2016年12月7-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带火了一个名词——“课程思政”,从而也改变了一些人对于思政育人的认识。“课程思政”成为了一个显性的指标,对于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开展的思政课大练兵过程中增加了课程思政的考核等等,于是,似乎不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不下硬茬推进课程思政、不把课程思政建设的硬性任务下放至学院、专业和教师身上,好像不提课程思政、不说课程思政、不搞课程思政就赶不上趟了,说得严重一些是政治站位不高的表现,各高校应当都感受到这种形势的压力。但是,到底怎样来搞课程思政,一些专业院系和专业教师一头雾水。大家纷纷外出学习、在网络上学习,我自己也就课程思政主题做了几十场报告。从我接触到的非思政课教师,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最直接了当的就是“别讲虚的,直接给我一份课程思政的设计模板,拿起来就能够操作的东西”。反映了大家的一种心态,今天在这里就以随笔的方式和大家聊一聊课程思政的事儿。

       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加上这学期承担了本科生“概论课”两个班的教学任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本身又是自己并不熟悉的网络线上教学,我个人除了做了几场公益性的讲座(为我校招办做了两场报告、为微电子学院做了一场战疫思政课)外,相比上学期而言比较消停。

       我也经常浏览网上的一些课程培训,尤其是“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因为我自己本身承担着学校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改的项目研究,这两年我在社会上及一些高校也做了不少场关于课程思政的报告与交流,非常清楚当下各个学校、许多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困惑。有些问题客观一点讲我自己也在探索,也在调研;另外我对于当下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关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很不认同,但是不能讲出来,讲出来也是要得罪人的事儿。这两天刚好在准备一个关于课程思政的讲座,我也想将自己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当前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之惑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在这里就不谈“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要求,只是就我自己与专业课教师就课程思政问题进行交流的时候,从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焦虑的情绪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认识及其做法是:

       我以前说过,我见到过的最典型的是我校一位高等数学老师跟我说:“你看吧,我们数学课的课时本来就不够,还得让我们上思政课!而且我们也不会讲思政课!”

       在课堂上随机听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改革,有些仅在课程中加上一两段领袖的话;比较极端化的就是在大段大段的时间讲完专业课之后,最后剩下几分钟讲一讲“思政”!

       我上学期曾经参加过某校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展示,整整一天的时间,听了25位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展示,感觉听了一天的专业课,大部分还是纯知识讲授!

       顺便说一下,我的个人经历决定了我要比一般的普通教师,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在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认识上有优势。因为,我本人有30多年的教龄、特别是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经历,有着20年主管教学的经历,有着十五年左右的专业课教学的经历;我参与过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承担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带学生参加过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实践活动,可以这样讲,我这辈子算是交代给“教学了。因此,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判断,我能够感受到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到底什么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

       第二,思政元素到底要挖什么和怎么挖?

       第三,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元素?

       下面就是我对于专业课教师在上述三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及其分析:

       1.如何理解课程思政中的“思政”?

       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的认知偏差——与狭义的政治、马列联系在一起。在许多专业课教师眼中、耳中的“思政”就是“政治”,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多少人弄得清楚我们思政课到底开的是哪些课程,许多人仍停留在自己过去当学生期间对思政课的理解,也搞不清“思政课”、“政治课”、“马列课”、“两课”等区别,就是他们所理解的“政治”,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为政治。而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尽管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如鱼得水、很牛很牛!但是说起“政治”(一定是正式的那种)就很外行。所以,一提起课程思政就有些发怵,感觉有难度。

       个人观点:不要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我认为,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思政”。我想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都应当是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

       我校前任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一位微波专家,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他在我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总结时讲过这样一段话:“现在青年教师在讲课中,谈过程、谈结果得多,谈思想少、谈历史少。教师能否就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而言,能否告诉学生你是如何读书的?你是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的?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是引导。” 这些内容其实就应当是我们所说的“思政”。

       强调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在“育人”不力的问题:思想上重视不够、引导学生乏力、没有形成合力、缺乏责任担当、身教败于言教的综合问题。特别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学校对立德树人重视不够、单打一问题;一些专业课不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传递、无视价值塑造的问题;有些人认真规划自己、稀里糊涂培养学生的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等问题。

       2.在专业课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

       对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认知的偏差——这是目前专业课教师面对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有为难情绪的一个核心问题。 “挖掘”专业课程中育人的“思政元素”,应当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来自于“文件”的说法,一时间成为流行语。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教育机构在进行课程思政培训的时候,“挖、挖、挖”就成为一直能够很好的宣传噱头。专业课教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挖掘思政元素,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挖什么的问题,这与第一个认知有关;二是怎么挖的问题,这又与具体操作有关。我自己也被学校“摊派”过挖掘任务,比如挖出“多少个思政课中的要点”供专业课教师“渗透”时使用,其实这是非常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后来我与不少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马院领导交流,这种现象很普遍。

       个人观点:专业课育人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

       一是挖掘通用的育人元素。所谓通用的元素,即与本课程、本专业、本学校没有必然联系的联系,但也属于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因素:比如科学精神、奋斗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卡脖子技术、厉害了我的国等等。

       二是挖掘特色的育人元素。所谓特色的育人元素,主要是指与本校历史、学科特色、课程背景有关的因素。由于我是与西北工业大学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因此,举的例子就“西工大”化。个人认为,西工大在这方面的因素很多,比如学校发展历史、艰苦创业精神(西迁精神)、学科技术特色(一是西方卡我们的技术、一种是民族自豪感)、航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公诚勇毅校训、扎根献身国防、院士故事激励(陈士橹等)、学校创新精神等等。

       3.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

       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元素的问题上——普遍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的时候,具体表现为要么进不去( 自始至终看不来也感受不到有育人的意思);要么是痕迹太明显、太刻意,把育人之道与“灌输”等同。事实上灌输式教育与渗透式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育人的问题上,教育者的教育内容能否灌输至被教育者头脑之中,其实取决于受教育者头脑中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因为这些人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可任意涂画。育人中的渗透式事实上是借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体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作用。但是,目前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违反生活的常识( 盐与汤的关系,思政之盐如何融入育人之汤的问题没有解决,谁见过现实生活中一口盐、一口汤?)。

       个人观点:之所以出现“两张皮”现象,主要是存在于以下原因:

       一是对于课程思政的本意与目的不清楚。即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专业课中增加一些“佐料”,让专业课更有意思,没有理解强调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目的在于使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认为“育人”是单方面的事儿(过去与现在)。过去专业课教师认为育人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儿,跟自己无关,甚至看不上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有许多原来本身就是思政课教师的纷纷改行;今天一些专业课教师看到了“思政的政策之机”,想借风起飞,又自作主张、按自己的理解搞课程思政,有些做法却违背了规律、甚至有些做法违背“科技伦理”和法律的要求。

       三是教师个人在教学上缺乏理念及思考。我接触过许多的优秀教师,这里主要指的是课讲得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理念、有想法、有办法,是属于那种“智慧型”教师。“两张皮现象”其实已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接受规律但自己却浑然不知。

       四是一些专业课教师本身教学技巧缺乏。我主管教学,去课堂现场、各种教学比赛现场听过太多的教师上课。过去大家总在埋怨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不好,那么是不是专业课教师的课每一门都受学生欢迎吗?结果是否定的,试想专业课本身都讲不明白的老师,怎么可能把课程思政搞好。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千万千万不能把专业课讲成了思政课,这也是“误人子弟”的一种表现。

       五是一些教师教学上被动应付差事效果较差。高校教师队伍中、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队伍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要远远甚于思政课。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一些教师对待教学工作不够认真、投入不足、应付差事,这样别说是课程思政效果了、就是专业课本身也很难有好的效果。

       课程思政之惑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一些专业课教师有心去做课程思政,似乎有点无从下手的症结和焦急、焦虑的心态,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认识问题。虽然各个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但是,在对非思政课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育人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

       要提高认识,增强对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意义、要求及政策的了解,建议大家关注三个重要的会议:2016年的全国思政工作会、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的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三个会议上都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天,全国高校在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方面所说的所有“话语”、包括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教育与立德树人要求的文件等,都和这三次会议有关。建议我们的教师要学会读文件、从文件中捕捉信息。

       课程思政的某些做法,其实过去各个学校、许多的老师在教学中也都在做的,只是没有现在这么突出强调。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育人”元素,应当是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古训的一种践行,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没有像现在把它上升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不可少的育人手段。因此,课程思政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只要解决了认识问题,破解了每一位教师心中的“课程思政之惑”,专业课就会在育人的问题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

       作者简介:夏永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转自“老夏说课”公众号 MZT_455710296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