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7 21:10 | 来源:天津日报 2020-04-06 06版 | 查看:1150次
韦颜秋
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时强调,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见解、具备综合素质和奋斗精神。
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培养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以“德育”为抓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
■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将面临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文化思潮多元碰撞、思想观念因循守旧等多方面挑战,尤其是“95后”“00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感觉、思维、心理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先入为主的思想认知决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在此情况下,传统“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忽略学生个体需求,“高高在上”的纯理论灌输难以形成心理共鸣;二是思政教学内容欠缺拓展性和引领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衔接不紧密,校内与校外互动不充分;三是组织管理体系缺乏联动性,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师、教学、评价欠缺衔接与整体性,行政部门指导、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鉴于此,亟须探索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
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才能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旗,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不断改进和优化,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小德”,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其次,要确保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是高校办教育的职责,传授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本应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各类课程都承担传授知识、理论、方法、经验等职能,也都蕴含思想政治价值,体现着鲜明的价值意蕴,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如思政课程中主要思想家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课程中人物的社会担当、民族大义,自然科学课中科学家体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各专业学科的衔接,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最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是以“德”为统领的全面人才培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要在知识传授中寓意价值塑造,在理想信念传播中丰富知识传授。二是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关系,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作为显性课堂,在精神塑造和价值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深挖各类专业课程价值元素,调动隐性育人的主阵地积极性。促进两者育人价值上的结合,实现跨课堂的联动。三是思想政治主导性和知识丰富多样性的关系。既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又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发展需求,增强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多样性。
■ 创新发展是破解问题的出路
首先,推动思政内容创新,协同思政理论与课程思政价值元素。富有时代性和正能量的思政内容,才能引起“95后”“00后”学生的心理共鸣,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课内容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清新时代思政理论,用新时代思政理论夯实学生理想信念,将思政课程内容在改进中不断强化。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元素,就是要充分认识各专业课程都是一座思政价值元素宝藏,将人、物和事件背后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显性化,用新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在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价值。将二者协同就是要注重教育的内在整合和完整性,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
其次,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课上课下及校内校外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和课程思政元素从知识学习角度上是需要记忆,如果仅仅停留在头脑中而不能转化成行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则难以落实。思政教育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体验性,课堂宣贯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形成知识记忆,与内化为思想和行动的实效性要求相去甚远。实践中萃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还原,将课上知识学习与课下体验进行协同,通过讲座、调研、辩论、研讨等课下教学活动把课上思政理论、方法、原理学以致用;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认识与校外的实践活动进行协同,通过参观、游览、实习等活动,把知识和认识转化为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最后,推动教学管理创新,协同教师教学活动与行政组织管理。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亲历者,行政管理部门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制度保证,将二者进行有效协同将促进思政教学效果最优化。思政教师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对教学大纲、课堂设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改进优化,专业课教师把思政理念贯穿于知识传授中,将课程思政价值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教务部门依据思想价值引领的教学要求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细则,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优先向思政教育倾斜。人事部门要围绕思政教育工作,从制定教师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入手,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教师队伍。科研部门在科研经费、科研奖励等政策制定方面,优先考虑思政教育研究工作,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工作做好。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