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吴江籍“核司令”程开甲院士走了—— 一生为国铸盾,映照百年风云(图)

发布时间:2018-11-18 19:29 | 来源:新华日报 2018年11月18日 第2版 | 查看:9679次

(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新华人物

记者17日从南京大学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程开甲院士于当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他是中国的“核司令”,藏身无人区20多年,爬过核爆炸试验爆心,没发一篇论文,但却培养出10名院士和40多位将军,许多成果填补了中国的多项空白

大师玻恩的得意门生,投身祖国建设

1918年8月,程开甲院士出生于江苏吴江,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学时代在流亡中度过。1946年,他来到爱丁堡大学求学,拜师诺贝尔奖得主、鼎鼎有名的物理学大师玻恩。

程开甲经常跟玻恩老师一起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结识了薛定谔、海森堡、谬勒等科学巨匠,在导师指导下,先后在英国的《自然》、法国的《物理与镭》和苏联的学术杂志上发表5篇有分量的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与导师玻恩共同提出超导的“双带模型”。他还曾在苏黎世国际学术会议上,与诺奖得主的师兄海森堡激烈争论,连大会主持人泡利都无法裁判。

促使程开甲下定回国决心的,是1949年报童的一声吆喝,“紫石英”号事件中,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让程开甲眼中燃起火花,驱散了他在异国感受到的屈辱。很多年后90多岁的程开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的手狠狠锤向桌子,“我当时看到的时候真是高兴啊!”说完这句话他就哽咽到不能自已,“我就知道,我们有这一天能够这样子的!”

很多人劝他说中国贫穷落后,程开甲却说:“我们不要看现在,等着看今后!”于是,带着满满一行囊的物理书籍,程开甲踏上归国之路,开启了传奇人生的新篇章。

南大工作10年,留下“让房”佳话

“回国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我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1952年,程开甲进入南大物理系任教,当时学校把他作为归国高级知识分子,定为二级教授,但他填表时,执意不要,只肯领三级教授的薪金。他说,“国家还在抗美援朝,我这份薪金够用了。”

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南大物理系决定开展金属物理研究,程开甲毫不犹豫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改为应用研究,他与时任南大物理系教授施士元接下任务,开展南大金属物理研究。

1958年至1960年,程开甲根据组织安排,再次和施士元教授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同时,参与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的筹建。由南大物理学院师生编著的《程开甲在南大》小册子,曾首次公开程开甲当年在此工作时的细节。

当年程开甲是南大的高级教授,学校分给他一处两层的房子。当时,南大物理系预备教师曹天锡正为房子犯难。程开甲主动跟领导提出,把自己住房的一层让出来给曹天锡夫妇,还送给他们许多添置不久的家具。曹天锡回忆,“当时程先生还没有正式调离南大,不过人已经去北京工作了,很少回来。只有他的家眷住在房子里,我们就住在一个屋檐下。”曹天锡说,程先生一家人都非常好,后来离开南京时,还送给他一个碗橱,“我一直用到现在。我很尊敬程先生,他业务好,人正直,而且特别虚心、真实。”

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吴培亨1956年考入南大,曾是程开甲的学生,程先生的为人与治学态度影响他一辈子。

作为一名学者,他始终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各种学术讨论中,他与自己上级争执过,与自己同行争执过,与自己下级争执过,在他心中,没有权威,如果有,也是“能者为师”的学术权威。一次争执后,他诚恳地对普通技术员说:“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是对的。”

蹲守罗布泊22年,爬过核爆炸试验爆心

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他隐姓埋名,在学术界销声匿迹20多年。

那时候,中国研制原子弹条件艰苦到以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来处理大量的数据,经无数次研究、推算、验证,程开甲在国内首次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

1962年,核试验正式提上日程。程开甲听从国家安排,放弃自己最熟悉的理论研究,毫不犹豫转入全新的领域——核试验。

程开甲受命牵头起草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他是中国技术上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成功参与主持决策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增强型原子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空中、地下等方式在内的核试验30多次,解决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建立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响,自动控制系统在瞬间启动千台仪器,分秒不差地完成起爆和全部测试。

在第一、第二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程开甲多次进入爆后现场、甚至爆心。在地下深层岩石中发生的核爆炸埋藏着看不见的核爆现象,更埋藏着看不见的、恐怖的核污染。有一次,程开甲和朱光亚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冒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钻进被爆炸波压扁到80厘米直径的管洞,匍匐着爬行10多米来到了测试间,见到这里四周布满黑色玻璃体,像一座怪异的水晶宫,爆后现场考察是从未有人做过的事。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中国核武器发展,拿到许多第一手珍贵资料和数据。

一生为国铸盾,映照百年风云。2014年,程开甲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去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老“八一勋章”。对这些崇高荣誉,程开甲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尽管隐姓埋名40年,20多年未发一篇论文,但程先生必将为历史所铭记。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