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04 08:25 | 来源:新安传媒网 2012年04月02日 A02 | 查看:1917次
皖山皖水孕育一方好人
4年涌现488名安徽好人。安徽,几乎是在不经意间,以其独特的“道德建设领域安徽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惊叹安徽道德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绩的同时,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出一个接一个的安徽好人?
“好人文化”贯穿安徽历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安徽,襟江带淮,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直贯穿安徽的悠久历史文化。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学说,到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到清朝的“桐城派”,再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众多安徽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受这些文化流派以及思想家的熏陶,中华传统美德早已深入安徽人的心中。从古至今,安徽好人辈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安徽;清朝,在桐城派的发源地安庆桐城,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和邻居各让地三尺,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如今,在江淮大地上,安徽好人更是遍地开花……
“‘好人文化’贯穿安徽文化历史。历史上,安徽有很多对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人和文化流派,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弘扬过中华传统美德。”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钱念孙一直在关注“安徽好人”现象,他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近年来,“安徽好人”大量涌现,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统美德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安徽好人”频繁涌现,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在普通人身上的体现。
发展经济不忘道德建设
在安徽出版史上,有一本名叫《中华三德歌》的书,其发行量突破了700万册,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这本出版于1996年底的书,以四言歌体形式,形象地表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本内涵。
除了《中华三德歌》外,近年来,我省还出版了《公民道德歌》、《中华荣辱歌》等多部书籍,对安徽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版德育书籍,为老百姓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实际上只是我省努力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的诸多措施之一。从国家提出抓精神文明建设以来,我省一直在从基层巡演、媒体宣传、帮扶礼遇、教育提高等方面入手,放大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蔚成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为安徽发展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熟知、崇尚道德模范,省文明办将我省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编创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传唱。
从去年6月起,由近年来安徽省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的“江淮先锋”事迹报告团举行多场报告会。来自社会各界的近万名代表,共同感受了“江淮先锋”带来的心灵感动。
围绕道德典型的选取、树立工作,我省各市县都有地方好人、道德模范、十佳人物评选,两年一届的全省道德模范评选已连续开展了7届。从1996年开始坚持每月评选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事迹,挖掘出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
可以说,正在为崛起而努力的安徽,并没有因为发展经济而忽视道德建设,而是两手都在抓,努力实现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互动效应。
完善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好人好报”是人们熟知的道理,也是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
在采取各种形式进行道德建设的同时,我省还大力建立健全关心帮扶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全方位关心关爱先进典型,授予他们相应的荣誉称号,为他们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为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从2009年起,安徽省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困难道德模范专项资助资金,省委宣传部调配的全省宣传文化事业经费进行适当配套,先后资助多位困难模范和“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帮扶资金迄今已达360多万元。
近日,省委办公厅结合我省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全省将着力打造“好人安徽”品牌,把学习雷锋精神与提炼安徽精神结合起来。
《意见》特别提出,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资助生活困难的全国全省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成立公益性的“安徽好人救助基金”,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帮扶救助生活困难的好人,在全社会形成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
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各地正千方百计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进行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养老、医疗、上学、工作等方面的困难。
“道德模范在感动和激励广大群众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让关爱别人的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关爱,正在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体现出道德力量的传承和影响。”社会学家王开玉说。(向前)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