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07 08:22 | 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3月27日 A12版 | 查看:1867次
“文明之城”内涵引人向善 目标是2016年“处处有好人”
全国文明城市惠州近日提出力争打造成为“好人之城”:从今年起到2016年的5年时间,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惠州处处有好人,形成褒扬好人、学习好人的城市风气。
2009年,惠州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捧回全国文明城市的“金牌”。去年底,惠州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复查测评中,再次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蝉联这一殊荣。
从“文明之城”到“好人之城”,惠州精神文明建设又有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如今的惠州和13年前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相比,无论是城市居住环境,还是文明内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说,惠州的下一个目标是2014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标兵,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发自惠州
“好人之城”是民心所向 “创文”为“好人之城”塑造了有较高文明素质的老百姓
“好人之城”的基础在于人的素质。经过10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惠州市民的素质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79岁的黄河铮老人是惠州最年长的“五星级”志愿者,他告诉记者:“只要自己还活着,生命不息,奉献不止。”黄河铮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1993年从医院退休之后,开始热心志愿服务,长期为群众义诊,义务担任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孩子们的辅导员和保健医生。他还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支持教育和公益事业,为残疾人和贫困学生做了很多好事。去年,黄河铮老人为群众义诊316天1129小时,使1404人得到救治。
现在,惠州市像黄河铮一样的“五星级”志愿者已经超过180人,每个人的累计志愿服务时间都达到500小时以上。在惠州,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达30.7万余人,共有1000多支服务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社会风尚。
现在惠州市注册志愿者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不到10%,下一步发展目标是超过10%。同时还要建设“10分钟志愿服务圈”,在10分钟内就能找到志愿者帮忙或参加志愿服务,倡导每人提供10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
惠州桥西街道麦地社区居委会主任房伟莉说:“我们社区建立了志愿者服务站,居民特别积极参加爱心结对活动,社区志愿者经常看望和帮助空巢老人。”她介绍,社区居民通过协会、治保会等社区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各项事务,成为社区的主人翁。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赢就赢在民心。”黄业斌说,“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惠州市民特别支持文明城市测评的相关工作,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市民对惠州创建文明城市的支持率达到99.13%。”
“好人之城”正是“文明之城”的升华。同样,“好人之城”也是民心所向。记者在采访时,很多市民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创文”为“好人之城”塑造了有较高文明素质的老百姓。市民道德素质提升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道德行为会互相感染,惠州市第一中学的李老师说:“道德教育和文明素质从娃娃抓起,用学生的‘小手’去拉家长的‘大手’,也是对家长的教育。”
有一次,惠州一位厅级退休干部送孙子到幼儿园上学,老人喉咙咳出痰,正准备吐到路边,没想到孩子从口袋掏出纸巾,制止爷爷说“不能乱吐口水!”还有一位厅级退休干部,他带着孙子准备横穿马路,孩子拼命拉住他,要求爷爷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做个文明惠州人!”挨小孙子批评,对于两位爷爷来说“声如洪钟”。
惠州市文明城市工作局负责人说,惠州将深入开展全社会文明创建活动和全民道德修身行动。每两年评选一次“感动惠州”人物,每年推出一批见义勇为、爱岗敬业模范人物,每个月发动市民在“惠州文明网”推荐评议身边好人,组织若干场好人事迹宣讲会,开辟媒体专栏宣传普通百姓的善行义举,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效仿好人精神。
软硬兼施让“文明之城”变靓 城市硬件环境的改善将使“好人之城”同时也成为“好看之城”
“好人之城”的建设需要“软硬兼施”,城市硬件环境的改善将使“好人之城”同时也成为一个“好看之城”。
在惠州,有一个破解“猫鼠游戏”困局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城管执法人员和流动商贩不再你追我躲,双方不计前嫌变成了“朋友”。
惠州市区下角埔前街曾经是一个“走鬼”聚集区,然而现在这里却变成了一条“示范路”——风格统一的小摊位整整齐齐地排开,红色顶棚,绿色铺位,市民来往选购,市场秩序井然。
附近的老居民说,以前流动商贩乱摆摊,扰民之余还堵塞交通,比较混乱。但自从政府为流动商贩搭建临时摆卖点后,一切都变了。
去年,惠州在整治环境的同时,给流动商贩谋一条出路,不仅仅是改善城市形象,更是对百姓的关怀。从去年3月份起,惠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听取流动商贩的诉求,在一些不妨碍交通、不影响市民生活的区域,设置数十个固定和临时的水果蔬菜摆卖点,供他们定点摆卖。无证经营的“黑户”从此安了“家”。
从1999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构想以后,便成为惠州市的“龙头工程”、“一把手”工程。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进步。2009年,惠州在全国率先成立首个文明城市工作局,从机制层面、制度层面实行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
门前不脏了,交通有序了,外地朋友来了,老百姓介绍惠州时脸上也有了光。创建文明城市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环境变化。
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雁行介绍,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城区公交车候车亭覆盖面不够,“仅有的几个也破旧不堪”。借着“创文”契机,惠州市新建了100多个候车亭,打通了几百条“断头路”,拐弯拐角的地方、坑洼不平的路也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市区1500条内街小巷开展硬底化改造和亮化、绿化、美化工程,“路不平、灯不明”现象得到解决。
如今,惠州大道、惠民大道、云山东路、惠南大道等一批上档次的道路,合生大桥、金山大道、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为惠州城市风景增添了亮色。更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已成为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成为珠三角衔接粤东、闽赣的交通枢纽。
惠州相继建成了一批公园,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市区绿地率达34.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2平方米。“十一五”期间,惠州每年建设项目的环保否决率均在10%以上。在近几年的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惠州均以高分被评为优秀,名次在全省前列。
民生财政力撑“幸福之城” 惠州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舍得花钱保障群众的文化需求
民生改善、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是“好人之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幸福之城”是“好人之城”的本质属性。
惠州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背后是惠州“民生财政”的强力支撑。5年来,惠州共完成了108项民生工程,去年惠州130亿元投入民生,占财政总支出的63.9%,每年市级新增财力70%、县级新增财力50%以上投入民生。
惠州市市长陈奕威介绍,按照“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目标,惠州在全省率先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率先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施计划生育节育奖励制度。
惠州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以前除了惠州市区下埔滨江公园,可以开展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很少,而现在惠州体育馆、慈云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省运会系列场馆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其中,耗资4亿多元建成的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惠州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超过100亿元,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黄雁行说:“惠州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舍得花钱保障群众的文化需求,当时惠州市决定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使出了吃奶的劲,现在惠州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全国、全世界的顶级演出。”
打造“好人之城”需要政府的善治。“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对于占全市总人口16%的外来人口,惠州在各街镇为他们建立了“外来工之家”。像这样的“家”,惠州还有“复退军人之家”、“教师之家”、“出租车司机之家”、“流动商户之家”等,让不同的群体“话有地方讲、怨有地方诉、难有地方解”,通过“家”感受到幸福感和归属感。
据介绍,不少出租车司机、流动商贩、复退军人成了黄业斌的座上宾。他每年都会尽量抽时间参加这些“家”举办的各类座谈会,听取他们的诉求和心声,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去年,惠州团市委、惠州市志愿者联合会发动青年志愿者或团队与农民工子女或群体结对帮扶,在农民工子女最为集中的区域,针对放学后外来工子女“失管”问题,开展“430”课堂等活动。截至目前,已组织志愿者约5000名累计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1.44万人,服务时数超过1万小时。
◎2009年,惠州在全国率先成立首个文明城市工作局,从机制层面、制度层面实行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
◎打造“好人之城”需要政府的善治。对于占全市总人口16%的外来人口,惠州在各街镇为他们建立了“外来工之家”。像这样的“家”,惠州还有“复退军人之家”、“教师之家”、“出租车司机之家”、“流动商户之家”等,让不同的群体“话有地方讲、怨有地方诉、难有地方解”。
◎从“文明之城”到“好人之城”,惠州精神文明建设又有了一个更高的目标。文明渗透到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汇聚为引人向善的强大力量,成为惠州打造“好人之城”的深厚基石。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