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24 09:55 | 来源:济南时报 2010年11月17日 第A06版 | 查看:11482次
孩子们向郑承镇老人做最后的告别
远从德州赶来的“儿子”哭在灵前拜祭
初冬的阳光,打在人们悲伤的脸上。
上午8点,天桥区北坦社区郑承镇的住处及周边,挤满了来送别的各界群众。送别人群中有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的代表,有郑承镇生前的老街坊、老朋友、老同学,更多的是与他素昧平生但被他深深感动的普通市民。不少人跟随出殡车队,从新菜市街4号来到济南殡仪馆,参加郑承镇的追悼会。
出殡前:数十辆车自发而来
平房内的灵堂上,郑承镇的亲属以及生前收养的几十个孩子沉默不语,泪流满面。11点30分左右,离中午12点出殡的时间越来越近。这时,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冲到郑承镇的遗像前,扑倒在地,放声痛哭,长跪不起。
他叫郑少龙,来自德州临邑县。“1990年4月12日,那时我17岁,学习成绩很好,因犯了点小错被老师罚站,于是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并流落到济南。郑大爷发现后收留了我,我在他那里住了10天。那时,他还在一家单位的传达室做保安,生活特别贫困,我记得那些日子几乎天天吃馒头咸菜。”
然而,郑承镇收留他的这10天,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用郑少龙的话说,“当时正邪两条路摆在我面前,是郑大爷把我拽回了正道上。”如今的郑少龙,在临邑有一家效益很好的企业,已娶妻生子而且有房有车,女儿13岁,儿子6岁。
中午12点,出殡仪式正式开始。灵堂内郑承镇的家属和曾经被郑承镇收养过的孩子们哭声一片。公交公司、出租车、市民的私家车……一支自发组成的数十辆车的出殡车队,向济南殡仪馆驶去。
中午12点30分,出殡车辆到达殡仪馆。这里早已聚集了上千名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各界人士。
别样纪念:古稀老人自制纪念牌
在追悼会现场,两位老人举着“好人郑承镇一路走好”的牌子,上面贴满了近日本报对郑承镇的报道。其中一位老人叫安守财,今年73岁,相关的报道是他找来并做成纪念展板的。“这五六年来,我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去看一看郑承镇和那些孩子们,跟老郑聊聊天,给孩子们送点生活必需品。”
对于郑承镇,安守财评价:“他是个普通的人,是个平凡的人,但做出了极为不平凡的事。他用自己坚守23年的爱心,给400多名曾经流浪过的孩子以温暖、以信心。我们应该接过他的爱心接力棒,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奉献爱心。”
另一位老人叫苏维田,今年60岁,他是近两天才从媒体的报道中知道郑承镇的。“郑承镇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都奉献给流浪的孩子们,他的做法让人很敬佩,得知召开郑承镇追悼会后,我准时赶了过来。”之前,苏维田并不认识安守财,在追悼会现场,他看见安守财举着纪念牌,于是自愿过来帮他一起举着。
“兵妈妈”齐亚珍:将继续关注孩子们
“我们已经募捐了保暖内衣、手套和棉鞋,本想再凑几床被子一起给郑老和孩子们送去,虽然郑老走了,但我们会继续关注这9名孩子。”齐亚珍带着7名大学生志愿者赶到追悼会现场,说起郑承镇,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1994年4月以来,齐亚珍以母亲般的情怀,关心帮助百余名贫困大中学生、伤病残人员、孤儿、流浪儿、失足青少年。她还把爱心延伸到了军营,被战士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上周日下午,我和济南大学150多名刚刚参加‘兵妈妈爱心团’的大学生一起,商量下一步如何帮助郑承镇的孩子们,一名同学悄悄地告诉了我郑承镇去世的消息。”齐亚珍告诉记者,当时她没有控制住伤心的泪水,当着学生的面哭了起来,150多名学生知道郑承镇去世的消息后,全都掩面而泣。
当晚,齐亚珍就和几名大学生来到郑承镇家,敬献花圈表示哀悼。“我和郑老认识十几年,他的行为一直让我很感动,之前我们志愿团队的大学生定期会去他那里辅导孩子。”虽然郑承镇走了,齐亚珍希望挂在郑承镇家门前的“兵妈妈爱心团服务站”牌匾不要摘掉,不管孩子们去了哪里,她都会经常回去看一看。
昔日同学:校友们以他为荣
陈旭东与郑承镇曾是小学同学,两人一起在小纬六路的一家基督教小学上过4年学,在得知郑承镇去世的消息后,他也赶到追悼会现场进行吊唁。“郑承镇算班里个子最矮的,从来不惹事,在我印象中他嘴上时常挂着微笑,很乐观的一个人。”在追悼会现场回忆起小时候的郑承镇,陈旭东感慨时间过得太快。
在分别的50年中,陈旭东与郑承镇只在1998年通过一次电话,当时是为了叫郑承镇参加同学聚会,“当时同学们在报纸上看到他的事迹,大家都挺想念他的,我到处打听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电话中他很高兴能去参加同学聚会。”但不知什么原因,没过多久他又和郑承镇失去了联系,之后的十几年里,郑承镇的同学们只能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他的消息,一起聚会的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在郑承镇遗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之后,眼眶湿润的陈旭东对记者说,“昔日校友们都以他为榜样。”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