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流浪儿之父”带着遗憾上路

发布时间:2010-11-22 00:27 | 来源:大众网 2010-11-16 03:05:00 | 查看:10790次

  一位20多年无私救助流浪儿童的贫寒老人走了,当我们送别他时,不希望他带着遗憾上路。我们希望,当这位老人走后,有更多的流浪孩子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有更多的人们可以延续他未走完的善行之路。

  大众网评论员 刘春雨

  14日凌晨,曾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流浪儿之父”郑承镇,因肺部感染、心脏衰竭等综合类疾病医治无效,在济南辞世,享年63岁。从1987年至今,郑承镇一共收养过400多名流浪儿。为了救助这些流浪儿,让他们能走上正道,郑承镇打了半辈子光棍。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靠捡破烂、卖废铁来养活这些孩子。(大众网专题)

  在记者的笔下,在人们的口中,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一位老人与400个流浪儿之间点点滴滴的小故事、小细节,而萦绕在我们脑海的始终是基于最纯朴的善良冲动而去救助弱者的高尚人格。郑承镇为世人书写了一份“人生的书页”,他很好地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普通公民应该如何发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应该如何弘扬时代精神,应该如何回报社会的命题。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位老人的人生轨迹中找到关于生存与死亡、贫穷与富裕、道德与责任以及家庭与社会等诸多人生命题的思索。这些思索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位贫穷老人留给人们的宝贵遗产。

  郑承镇老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善良,所以容不得悲惨的存在;因为高尚,所以付出了不计回报的关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是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是德性中最耀眼的品质。拥有了它们,老人在身无分文的时候却依然活得那样富足,在乌云密布的时候却仍旧前行得那样坚定。这是他越过岁月的沧桑、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力量,也是他坦然面对死神、获得生命永生的魅力。

  善良无需理由,无私源自真诚。郑承镇老人的物质生活极端贫困,但因为无私,他的爱心远远超越了物质财富所能承载的程度。“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一切猜疑、不解以及不屑,这位纯朴老人从容自若,以善良之心融化了所有世俗观念的坚冰。这是平凡生命的伟大博爱。

  郑承镇老人的伟大不仅在于自身道德修养的高度,更在于他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这份责任的坚持。困顿的生活阻止不了他,病魔和死亡也阻止不了他。他不知疲倦地救助流浪儿,为这些素昧平生的孩子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无形中,他已经把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最大限度地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在郑承镇老人离开的日子,他的精神依旧激励着我们。这种激励,不仅在于他博爱的感召力,还在于他弥留之际对流浪孩子的放心不下,以及这放心不下背后的需要我们琢磨的命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对平凡百姓而言,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出郑承镇老人那样的善举。但是,让自己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刻,变成“郑承镇”,为社会和他人、为困难群体尽一份义务之责,应该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一个“流浪儿之父”,力量毕竟有限,但是,如果有更多的“郑承镇”,意义可能是非凡的。

  其实,对于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城乡差距仍然明显,社会利益面临各种调整,社会困难群体还不能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系统,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不能缺了社会救助和慈善这一环。有了切实的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通过制度“造就”更多的“郑承镇”,不但能升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使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人群有机会反哺社会,使社会各阶层能够互相沟通互相了解,更能对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起到裨补阙漏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在这样的建设中,除了政府力量,还不能忽略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将民间的扶危济困热情激发出来,并将之制度化、日常化,其作用可能更为普遍更为广泛。

  一位20多年无私救助流浪儿童的贫寒老人走了,当我们送别他时,不希望他带着遗憾上路。我们希望,当这位老人走后,有更多的流浪孩子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有更多的人们可以延续他未走完的善行之路。我们更希望,流散在社会上的流浪儿童越来越少,救助他们的渠道越来越宽。如此,郑承镇老人的精神才会不断传承。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安徽省合肥市2012-06-24 00:22:21 发表
匿名网友:郑承镇老人 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