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8 17:09 | 来源:党建网 2021-11-18 | 查看:596次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基础资源,在中心城区以平均0.5公里的间隔距离,建设了28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遍布街头巷尾,助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馆用照片、实物、视频、模型、场景、雕塑和科技手段、互动体验项目,展现出广州各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全过程。资料图片
“微服务”“微改造”重塑美丽乡愁
秋末冬初,走进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穿过榕荫婆娑的小巷,你会发现,传统历史与时尚潮流在这里交相辉映。这里不同于市中心的高楼耸立,名人故居、网红商店、非遗工作室等骑楼建筑群带着浓郁的岭南味道。踏着青石板慢慢踱步,你很难想象,曾经的永庆坊是个环境杂乱、建筑损坏严重的老旧街区。
2020年10月,永庆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本着“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的工作要求,该站立足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舞狮、广绣、粤剧等非遗项目,进行了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微改造”,让永庆坊“涅槃重生”。如今,这里既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广府”风味,又将时尚的都市元素融入其中,很多网红商铺和休闲角落成为广州城区新的打卡胜地。
作为多宝街的党群驿站,永庆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的10项“微服务”,即提供爱心雨伞、充电宝、急救箱、直饮水、轮椅、免费Wi-Fi、母婴室、复印打印、阅报架、导览图,全方位多维度为市民游客提供便利。
永庆坊。贺子桓 摄
在天河区猎德村,从穷困的城中村到物质富裕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猎德人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带来的改变同样得到了体现。
走进天河区猎德祠堂群旁的猎德人家,非遗工作室、羊城家政馆、家庭医生服务驿站、社情民意室、党建活动室、志愿服务站等10个功能室分布其中,这里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又是居民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圈”。
“我们身体不舒服就到楼下找家庭医生,也不用专门麻烦儿女,很方便,想找保姆就到家政馆去,这里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生活在猎德人家的高大爷说,不仅各种硬件服务贴心上门,还可以参加社区很多文明实践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充实。
在猎德人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正在参加插花培训课程。苏俊杰 摄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带来的“微服务”“微改造”,不仅是城市名片的更新,更是乡愁记忆中精神家园的重塑。
“沉浸式”“互动感”传承红色文化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近日,在广州市越秀区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门口,一家单位的十几名职工正在对着鲜红的党旗宣誓,进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自2018年挂牌以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面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讲堂,立足自身的红色历史资源,向社会宣讲革命故事,在全市率先推出夜间红色文化讲堂。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用“6+X”的活动模式。其中“6”为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重温一段入党誓词、颂读一段党章、观看一场专题片、参加一场党史学习;“X”即基层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丰富多彩的自选活动。
“这里面的内容很丰富,让我重新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一名参加红色文化讲堂的党员干部说。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序厅。苏俊杰 摄
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传承好、使用好,是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除了越秀区的红色公交把革命旧址连点成线,海珠区的云听平台等工具更把红色元素浸润到生活的细节。
“这个玻璃房好漂亮,里面还有很多高科技设施和书籍……”行走在海珠区阅江路碧道,扑面而来的江风让人神清气爽。左手边是静静流淌的珠江,脚下是整洁的步道,右手边观光火车的站台旁,坐落着海珠新时代驿站。
位于海珠区阅江路碧道的新时代驿站。贺子桓 摄
海珠区新时代驿站是一个四周用玻璃打造的开放式空间,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碧道惠民中心建设相融合,为市民群众提供便利、多样化的项目。
驿站在广州全市首创“听见·新时代”云听平台,用声音展示旅游景点、红色历史文物建筑等简介内容,以二维码形式供市民扫码聆听,通过H5的形式感受革命时期的激荡岁月。
此外,AI党建助手是驿站里“永不下班的党建指导员”,它能够实时链接社区、企业、职能部门等区域党建资源。这里还设置了VR互动区,通过“5G+VR”的形式,突破传统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让体验者亲临广州起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时刻。
海珠区新时代驿站里的“听见·新时代”云听平台。苏俊杰 摄
让党史近在眼前,让革命精神永续传承。在广州,一个个烙着红色印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用更加智慧化手段将“四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用人性化的方式令之深入人心。
“动真情”“暖人心”开展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遍布广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精心打造“广字号”志愿服务品牌,建立起了市民身边的志愿者队伍,贴心的“广式服务”让群众随时随地可享文化大餐。
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志愿者驿站里,有各年龄段的志愿者为市民服务。苏俊杰 摄
把街舞搬到舞台上,用舞台剧的艺术方式展现生活中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是广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特色之一。2021年9月24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出品的全国首部原创街舞剧《我们的生活》完成首演,这部用街舞形式讲述广州年轻人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勇于担当的真实故事的作品,在广州引起了强烈反响。“青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本剧工作人员说,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送温暖,而应该成为人人可学、人人可做的事情。
《我们的生活》剧照。资料图片
在从化区粤菜师傅培训室,118期培训班手把手带出了一批有志于传承粤菜文化的工匠能手,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希望农家乐不仅有农家菜,还有五星级酒店的菜。”广州康莱德酒店的谭国辉总厨说,和一般的培训班不同,这里的学员大多是来自当地农庄、农家乐的乡厨,而负责传道授业的老师均为中国烹饪大师。一个个大师傅,用一道道特色粤菜,打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连结社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在荔湾区永庆坊,来了一支“特别”的队伍——小小志愿者。这群来自附近西关培正小学的孩子分饰二角:既是粤剧艺术博物馆里的专业“讲解员”,也是永庆大街上的防疫文明劝导员。学生家长夏爸爸表示,女儿婉芸5岁起参与志愿服务,从传统粤剧到潮流魔术,孩子不仅能乐在其中,还受益颇多。
小学生志愿者提醒市民游客佩戴口罩。苏俊杰 摄
“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随着志愿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广字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之花正在南粤大地次第盛开。(中国文明网 贺子桓 广州日报 何道岚)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