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开儒和中国的春天(图)

发布时间:2021-04-23 12:1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3日 14版 | 查看:7078次



  【中国故事】  

  我到深圳采访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蒋开儒,是一个春天。三月的东北还春寒料峭,而深圳已是花红柳绿。蒋开儒老师穿着一件短袖T恤衫出门迎我,他脚步生风,腰板挺直,额头闪着光,笑容里盛开着春天,说话的音调偏高,洋溢出兴奋和喜悦,一点不像80多岁的人。

  蒋老师住的小区在梧桐山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蒋开儒这只从北大荒飞来的凤凰,在深圳经历了思想观念的涅槃。同时,他也为深圳的音乐文学创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有多首歌词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电视文艺星光奖,尤其是那首《春天的故事》,30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它的旋律中领略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

  而他的人生也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逢遇春天

  蒋开儒揣着2000块钱和一颗好奇心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一年,他57岁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退居二线和退休并无差异,只是差个手续和仪式而已。退休后的营生基本是照看孙辈、养花弄草、颐养天年。而蒋开儒却在这个年龄,开启了他的“逆袭人生”。

  1992年3月的一天,已经从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到二线的蒋开儒被一篇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吸引住了。他一口气把一万多字的文章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振奋的同时他又有些许好奇。想起1979年自己去香港探亲时曾路过深圳,那时的深圳就是一片水田,他是踩着田埂去的海关。印象中最高的楼是五层,其余的都是二层或低矮平房。怎么小平同志在那里视察后一讲话,在全国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和巨变呢?

  蒋开儒遇事好探个究竟,他和老伴商量,想去深圳亲眼看看那里现在到底啥样。老伴非常支持他,当时两人手头并不宽裕,老伴从亲朋好友那给他凑了2000块钱。蒋开儒揣着这2000块钱和一颗好奇心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一年,蒋开儒57岁。

  一到深圳,蒋开儒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原来的那片水田里长出了一片摩天大楼。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出现了幻觉:这是不是到香港了?后来他抬头一看,哦!火车站楼顶上站着两个大字——深圳。他确认: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和那篇长篇通讯上写的一模一样。

  那一天,蒋开儒想了很多。1979年到1992年这13年间,正是社会主义的困难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经济百废待举,是小平同志带领我们杀出一条血路,深圳闯出一条康庄大道。

  再想想自己的经历。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的第二年,组织上允许他到香港探亲,当时他就嗅到了春天的气息。这次再来到深圳,他已经置身于春天之中了。他有了想写歌的冲动,写给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写给神州大地终于迎来的蓬勃春天,写给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的新中国!

  本想转一圈就走的念头打消了,蒋开儒决定留下来,好好感受这里的春天,陌生而又充满神秘和无限可能的春天。2000块钱很快就会花光,第二天就去找工作。巧了,“蓝天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要办企业文工团,找一个会写作的人。

  蒋开儒穿戴整齐前去应聘。一进门,老板先是一愣。“你多大岁数了?”

  “57岁。”老板没吱声,蒋开儒知道肯定嫌他年龄大。当时深圳人的平均年龄是27岁。

  老板接着问:“带文凭了吗?”

  “老板,我没有文凭,但我有奖状。”他从兜里拿出一张奖状,那是《喊一声北大荒》在全国首届歌词大赛获奖的奖状,还附加了一句:“我是第一名。”

  老板一看乐了:“你这是二等奖啊!”

  蒋开儒也幽默地跟了一句:“请看括号,一等奖空缺。”

  “没文凭有水平也行!”老板一语中的,让他这个老同志如沐春风,提着的心一下落地了。蒋开儒切身体会到特区包容的胸怀。

  别看留下得挺痛快,真正的考试在后面。老板出了三道题:头一题让他给《深圳商报》写篇稿,发表了;接着给《深圳特区报》投稿,又发了;第三题有点高难,给《人民日报》写稿。蒋开儒就是不怕难,写了一篇《市场·文化·主旋律》的杂文,半个月后,《人民日报》上赫然印着蒋开儒的名字。这回老板彻底服了,拍着他的肩膀由衷地说:“一专多能,人才难得!”

  蒋开儒说:“老板,我现在还不是人才。我还是临时工呢。”

  “你放心,今天就开会研究你的事。”

  下午,四个部门的主管研究蒋开儒的人事安排,大家都对这个新来的老同志刮目相看。最后决定:公司专门为他设立创作室,他担任创作室主任。同时分给他一个单身公寓,地点就在罗湖区仙湖。来深圳才几个月,蒋开儒就有了自己的小窝,他见识了深圳速度。

  当时流行一句话:“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可到了深圳,最吸引蒋开儒的不是钱,是全新的观念。

  到深圳后半个月,老伴来信问,特区人什么样?蒋开儒回信说:“特区的女人怕热,特区的男人怕冷。三伏天的男人们西装革履高贵锁衣领,三九天的女人们袒胸露背华丽飘短裙。不讲谦虚讲自信,不排辈分排股份,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拜灶王拜财神,不求安稳求创新。不惜汗水惜光阴,光阴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不经意间,他居然写了一堆深圳观念。

  是什么改变了深圳人的观念?是邓小平理论。蒋开儒甚至把深圳周围的铁丝网都看成是邓小平理论画的一个圈。圈外叫关外,圈里叫特区;圈外搞计划经济,圈里搞市场经济。好大的一个圈啊,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蒋开儒要把《春天的故事》深情讲述: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12月16日完成词作,第二天用8分钱的平信寄给了《深圳特区报》。1993年1月7日,蒋开儒像往常一样第一个到单位,刚到门口保安就叫他:“老蒋,你看报上这个蒋开儒是不是和你同名?”蒋开儒打开报纸一看,眼泪就下来了。《春天的故事》发表了!

走进春天

  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不仅党内能唱,党外也能唱;不仅国内能唱,国外也能唱

  深圳博物馆旧馆门前矗立着一尊金属雕塑:一位肌腱发达的巨人正用力推开一重大门。雕塑主题为《闯》。敢闯,正是深圳精神的象征。

  刚到深圳那会,蒋开儒经常在雕塑前驻足,每次都平添一股力量。如果没有“闯”的魄力,恐怕自己还安逸地待在家乡的小县城。原来,世界是闯出来的!那句歌词“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也是受到这座雕塑的启迪。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歌曲,《春天的故事》在全国流传,蒋开儒在歌词创作领域也闯出了一条新路,被聘入深圳罗湖区文化局和文联工作。1996年,罗湖区请他写一组香港回归的歌词。香港回归,百年梦圆,蒋开儒非常珍惜这个历史机遇,很快完成了前九首。写最后一首时,他的笔变得凝重起来。这首歌应该分量最重,是所有歌曲的核心和统领,他决定写一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独立、强大的新中国;没有独立、强大的新中国,就不会有香港的回归。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不仅党内能唱,党外也能唱;不仅国内能唱,国外也能唱。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蒋开儒特别难过。当时社会上对于中国何去何从也出现了疑虑的声音,“小平都走了,《春天的故事》还能唱多久?”蒋开儒在十五大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报告不仅给中国道路指明了方向,也带给他创作的灵感。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曲由印青谱曲,张也演唱,1998年春晚,《走进新时代》唱响全国。有人说它是《春天的故事》的姊妹篇。它巧妙地用三首歌曲将历史连接起来,唤起人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和思辨,并带出《走进新时代》这一新篇章。

  2009年,歌唱家张也曾给蒋开儒讲述在美国演唱《走进新时代》的经历。她说每次只能独唱第一段,唱到第二段时观众往往全体起立,一边跟着她唱,一边拍手打着节奏,还有人激动得抹眼泪。

  说到这里,我面前的这位老人也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在采访的过程中,他经常讲着讲着眼睛就湿润了。一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生养他的土地的眷恋是多么珍贵的情感,这情感,有时化作昂扬澎湃的高歌,有时化作深沉内蕴的诗行。

拥抱春天

  他的很多作品都取自日记里的素材。生活的磨难催生出太多感悟,他把感悟变成诗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蒋开儒好像天生就是不服输的性格,打不垮,压不弯。

  1935年,蒋开儒出生于一个国民党军官家庭,父亲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姐夫是飞行员。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在成长的路上多了不少坎坷。他15岁参军,三年三次立功。20岁那年,在全团运动会上一共有跳高、跳远、投弹、标枪、铅球五个项目,他竟然获得五个项目的全部冠军。因为成绩突出,他从连队文化教员调到团部担任体育主任。后来,部队要调他到军司令部当体育参谋,可是,他等来的却是一纸军垦的调令,登上了开赴北大荒的闷罐车。

  离开部队,来到牡丹江市的穆棱县。即便是偏远的县城,家庭出身依然影响着他的处境,每次获得一个成绩,等待他的都是杳无声息。他得了牡丹江市标枪冠军,按理冠军会被推荐参加省运动会,可政审不合格,让亚军去了。

  当所有的大门都堵死,一扇小窗向他敞开,这扇窗通往文学的小径。这条小路上的风景带给他太多心怡和慰藉,也成为他宣泄情感的出口。他借《大瀑布》来为自己鼓劲:即使脚下没路,也要迈开勇往直前的大步;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做一次惊天动地的欢呼。柳暗花明不是我的追逐,高峡平湖不是我的归宿。积蓄了太多太多的向往,一起化作酣畅淋漓的倾诉。冲出绝壁,飞出瀑布,绝路也要变大路。

  蒋开儒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作品都是取自日记里的素材。生活的磨难催生出太多感悟,他把感悟变成诗。1988年,全国首届歌词大赛上,他的《喊一声北大荒》获得第一名。那也是他向命运发出的呐喊。

  一次次被大浪抛向边缘和角落,他又一次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金子不会被永远埋没,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正因为饱尝世态炎凉,他对温暖、爱有着敏锐的感知。200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他酝酿写一首献给党的歌曲,不禁想起刚进部队时的一段往事。那天,部队举行了一场“向党交心”的演讲比赛,他这个刚入伍的新兵彻底地把心交给党。他将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盘托出,以出色的表现荣获了第一名。可当他拿着奖状走下台时,突然意识到:这下完了!我把问题都交代了,我这个人是不是也就“彻底交待”了?他越想越不对劲,躲在一个角落里偷偷地哭起来。这时,有人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是区队长彭敬庄。队长说:“你跟党交了心,你就是党的孩子了。”

  “我一下子就扑进队长的怀里。在一个共产党员的怀抱里,我融化了。从那时起,我就把我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蒋开儒把这段经历写进了歌词。

  投入了你的怀抱,就把一生交给了你。举起了我的右手,就是个崭新的自己。信仰了你的主义,就把真理刻在心底;忠诚于你的事业,就把热血融进红旗。你的胸怀无比宽广,总把人民装在心里。你的蓝图无比壮丽,亿万颗心紧紧凝聚。

  这首《金光一缕》,是他第三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融入春天

  在纽约时代广场,《我的中国节》每四十分钟滚动一次,连播滚动六天六夜

  2007年7月1日,蒋开儒受邀到广西钦州给当地干部开讲座,原定只讲一场,主办方听后决定扩大听众范围,恳请他分别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又讲了三场。

  在钦州,目睹这个农业市向工业、港口、旅游城市转型的新变,蒋开儒有感而发写下《中国梦》:中国人爱做梦,千年美梦一脉相通。梦桃源,梦大同,梦一个天下为公。梦回归,梦嫦娥,梦一个小康繁荣。

  2012年11月7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前一天,他应邀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做演讲,首先朗诵了《中国梦》的歌词,接着满怀激情地讲:“梦桃源是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和谐;梦大同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残有所养;梦一个天下为公,是共产党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梦回归是宝岛回归梦;梦嫦娥是展示我们科学的大发展;梦一个小康繁荣是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目标。”有人打趣说,你这歌词想得挺全啊!蒋开儒说,不是我想全了才写,我是写出来之后才意识到我想得这么全。因为我对我们国家、民族充满了爱,爱由心生,词由心生,这就是我爱的外化,不是编的,也不是憋的,是流淌出来的。

  2012年6月30日,一位企业家找到蒋开儒,请他写一首中国传统节日的歌曲。蒋开儒听了特别感动。他说,我们的节日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做这件事就是一种宣喻,在保卫我们的文化主权。

  第二天正好是党的生日。《我的中国节》完成了。

  小时候最盼过节,因为过节感动了老天爷,所以过节的天气很特别,清明节的雨,元宵节的雪,重阳节的风,中秋节的月,春节爱家大团结,端午节爱国好气节。家在传承,爱在连接。中国精神大张扬,我的中国节。

  蒋开儒对歌词的解读充满诗意:“清明节的雨,就是人掉眼泪,天掉雨点;元宵节的雪,就是人盼丰收,天寄喜报;重阳节的风,就是人要高风亮节,老天就刮风;中秋节的月,就是人间团圆,天上月圆!”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州庄园会晤期间,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出由蒋开儒作词、刘青谱曲的《我的中国节》,每四十分钟滚动一次,连播滚动六天六夜。

  一位词作者,他心里装着什么,笔下就会生出什么。蒋开儒将中国文化里最精华的部分继承吸收,化作他生活、创作丰富的给养,所以他的歌词既有大地的厚重,也有天空的辽阔。那些诗意的河流从中国的源头出发,流经祖国的高山平原,奔向更广阔的大洲大洋,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30年来,蒋开儒创作了大量主旋律作品。献给党的十九大的《中国好运》;歌颂党的干部的《高天厚土》;展示客家民俗文化的《客家新娘》;还有描绘大湾区美好愿景的《前面是海》……

  86岁的蒋开儒依然葆有一颗好奇心。主持人吴小莉曾问他怎么评价自己,蒋开儒回应:晴天雨天都是好天气,顺境逆境都是好经历。花季花甲都是好季节,月圆月缺都是好美丽。

  (作者:红雨,系吉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主持人)(图片由作者提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