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1 08:00 | 来源:南海网 2004-09-15 15:26 | 查看:2385次
甘远志(我们东方新闻同行都亲切地称他“甘记”,其意他是“甘当人民的好记者”)每次到东方采访,工作之余,必找我(其在东方驻站时,我兼任新闻秘书)喝茶聊天。我知道9月3日“甘记”陪同省长到东方考察,但不知为什么,此次他没有找我。想不到,我竟没有见上他最后一面。此次竟成了我们的永别!
见到“甘记”时,他已是静静地安息在洁白的抢救床上,眼睛还舍不得闭上。“甘记”你死不瞑目啊!!!他还是那么年轻和优秀!他还舍不得离开他深深爱着的新闻事业,他还舍不得离开他深深爱着的亲人朋友!他还舍不得离开他深深爱着的东方化工热土!
2001年下半年,“甘记”从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调到报社工作,就下派驻东方记者站。他第一次从事新闻工作,是我陪着他的;想不到,他最后一次到东方从事新闻工作,也是我陪着他。我泪流满面久久地紧握着“甘记”那冰冷的手,哽咽着。曾经是生龙活虎、不甘服输的“甘记”,眼前却静静地默默地躺在那本不是他躺的地方。一束洁白的布锦裹不住“甘记”那雄心未了身躯,他的灵魂已化作了东方化工城上空的一缕青烟,飘逝在他深深爱着的东方大地!
见不上“甘记”最后一面,是我一生的遗憾!他与我是那么相熟相知。“甘记”的在天之灵,一定知道我在责怪他。这是他最后一次到东方,我一定要好好陪陪他。我点上一支烟,轻轻地放在“甘记”的床头。烟雾在我的泪眼中袅绕,我抽泣着向“甘记”诉说我俩曾在东方大地一同走过的新闻生涯——
“甘记”到东方驻站时,当时的东方记者站已近是瘫痪。一间狭小的房间,一张简陋的书桌,满屋子的灰尖,没有电脑,没有交通工具,老旧的空调轰轰作响,吃的是饭堂工作餐。但从理论界第一次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他,思想上是那么成熟,意志是那么坚强,工作热情是那么高涨。眼前的困难,他一点也不畏缩,没有任何半句怨言。
“甘记”和我一起打扫冲洗房间,我还用摩托车带他购置生活和工作用品。他当时还不好意思地说,麻烦部长(我兼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帮他打扫清洗房间,很过意不去。我说,这里的条件这么艰苦,你都不怕,这点苦算什么,我还你被这里的困难吓走,没有人驻站,帮我(合写新闻稿)呢。我还开玩笑说,若是论资排辈,你已是副处领导(研究院时的级别),更何况你是记者我是特约记者。我是受你领导为服务你的,有什么你尽管分付。只要你在东方工作顺心放心开心,咱们俩合作干出好成绩,那是咱们相互的支持和报答。细微之处见真情。和蔼可亲的“甘记”,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人品不错,没有架子,能吃苦耐劳。
工作第一,成绩第一,不管困难多大、付出多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而且写稿要讲求标新立异,稿子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力争在报社抢占自己的立足点和自我价值位置。这是“甘记”到东方工作立下的豪言壮语。
在东方安顿下来后,他立即叫我把所有有关东方市的基本情况文字资料和画册通通都找来给他,好让他先在材料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东方市。拥有较好理论基础的他,很快熟记了东方市的基本情况。但对基层工作还比较陌生的他说,理论要善于联系实际,干新闻这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非常关键。因为新闻就在此当中;要用实际采访工作,来检验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展示自己。
在接下来的近一个月时间里,他叫我跟他一起乘坐班车或摩托车,顶着烈日酷暑和风雨,带着他下到东方的厂矿企业、学校医院、乡镇农村,了解情况,进行实地采访。2001年8月,我和他乘坐摩托车到位于山区乡镇大田乡的香蕉基地——仁恒香蕉基地采访。他和我跋山涉水,深入农业基地一线进行采访,赢得了客商的好评“党报记者有样!”,并热心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次,由他主笔采写的《“金大田”香蕉跑赢市场》在8月13日的海南日报头版刊发。他说此次收获很大。这是他第一次深入山区采访,第一次全面了解了香蕉的培植、生长、管理、包装和运销过程,第一次感受到记者的为人民服务和受人民称赞。
我们的足迹踏遍了东方大地。《东方养虾不忘环保》(01年7月16日)、《中海油大化肥工程进展顺利》(01年8月4日)、《小腌瓜挺进大市场》(01年8月5日)、《台商巨资改造海防林》(01年8月10日)、《教师工资一分都不少》(01年9月11日)、《八所渔港淘“蓝金”》(01年9月21日)、《把假干部通通清退》(01年10月14日)等一篇又一篇稿件的刊发,都是靠我们的双脚跑出来的。在大城市里采访一篇稿的付出很小,但要是在基层,那可是要付出很多很多。
风吹,日晒,雨淋,吃不定时,有时还有劳无获,这都是我和他经常遇到的“家常便饭”。采访路途中,我们经常在树底下或路边屋棚躲避。班车没有空调,满车的热汗味,那像今天的空调车,舒服。我们下乡经常乘坐摩托车,车没遮掩,风吹日晒,尖土笼罩,回到家,他头发被黄土染黄,一抠鼻孔都是灰泥。饿了,我们就在路边小吃食店吃粉汤或快餐。赶稿子没有电脑,就用手写再发传真(后来市委得知后,给他配了一部电脑)。我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无怨无悔。
2001年8月底9月初,热带低压扑向海南,连续几天的狂风暴雨,使东方大地洪水肆虐。水情就是命令。作为一线记者的“甘记”,身披一件雨衣,脚穿一双拖鞋,不顾自己的安危,跟随领导赶赴抗洪抢险一线采写新闻报道。为了采写到参加抗灾的前线干部群众的感受人事迹,他不顾领导要他只在后方了解情况就可以了的劝阻,执意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采访。他说真情实感更激发他的灵感,鼓舞他的斗志。狂风暴雨中,人都站不稳。虽穿着雨衣,但他已全身湿透,唯有笔记本还紧紧揣贴在怀里。连续几天几夜,他与领导和干部群众在一线吃快餐,啃包子,在现场草写稿件,回到市城八所后又赶发稿件。在此次抗洪抢险工作中,他除了按报社的要求发了3篇综合稿件外,还采写一篇现场特写《大坝上的9小时——》,一长篇通讯报道《洪流滔滔显本色》。
“甘记”到东方驻站,正是东方化工业崛起的时期,这也是他采写的重笔。我和他及时跟踪报道好大的活动,但他还不满足。拥有较好理论基础并善于结交朋友的他,后来竟然“不要”我,经常自己乘坐“三脚猫”或风采车到东方化工城等地采访,而且稿发得不可收拾,一篇接一篇,且一篇比一篇更有深度。广受中海石油化学公司领导、员工及东方各界和报社领导同行的好评。
他上进心强,吃苦耐劳,文字功底扎实,进步很快。市里和东方化工城有什么动静和成绩,中海石油化学公司等有关部门的领导,都是直接找他。因为他文笔好、人勤快、下笔快、稿子有深度。东方化工城与“甘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起至他绝笔东方,东方化工城的宣传报道一直与他的名字相伴随,成为了他一方“自留地”和爱土。也正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他驻站不一年,就被报社调回重用。
“甘记”为人诚实,作风正派,待人友善,思想成熟,善于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他说,在东方,我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但在东方,群众对他的口碑都很好。他的朋友很多,有市领导、局机关干部职工、厂矿领导员工、乡镇干部、农村百姓。
在东方市,在干部职工中一提起甘远志的名字,绝大多数的人都懂他,这除了他写了很多东方市的新闻,他的名字经常与东方的新闻大事连在一起,还有一点是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凡被他采访过的对象,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夸他品绩兼优。不但文章写得好,有深度广度,人品更好,工作卖劲,能吃苦耐劳,都充满友善地用我对他的称谓“甘记”,来夸耀他真是“甘当人民的好记者”。
他到东方,不用别人先叫他,他都主动与人打招呼。谁都真心要争着请他吃饭,感谢他,即使是他调离东方后也是这样。在东方驻站时,我是他工作和生活上的知心朋友,下乡采访,他待人接物十分友好,从来不以党报记者自居,从来不居高临下进行采访,从来不以曝光为由叫人请吃送礼、威胁别人。
“甘记”,年轻的你来了,为东方那美丽的天空绽放了无数绚丽的异彩;“甘记”,年轻的你静静地走了,不带走东方的“一礼一彩”!作为你东方最好的朋友,对你的关心,我问心无愧又问心有愧!泪眼送你上殡车离开东方,朋友我为你燃放一响鞭炮送你上路,祝你一路走好走好!
安息吧,“甘记”,今生今世,你我永远是好朋友!(东方市广播电视台 符巍)
(责任编辑:祁建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