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组图)

发布时间:2021-03-17 10:0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7日 16版 | 查看:1899次

在江苏扬州邗江区蒋王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内,蒋王小学学生在观看史料照片。裴慧敏摄/光明图片

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红色小讲解员”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为学生讲解革命历史故事。光明图片

上海大学邀请青年机长和“万人计划”劳模进课堂,与学生交流。光明图片

河北邯郸市广平县滨河小学学生在“三分钟党史课堂上”阅读党史读本。程学虎摄/光明图片

扫码看视频,听“小小讲解员”们的故事与心得

  编者按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总书记也强调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学校、革命纪念馆是青少年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邀请四位一线工作者讲述心得,并请学者就新时代如何更好开展青少年党史教育分析建言。

纪念馆响起诵读声、歌声、讨论声

  讲述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社会教育部副部长 郭琦

  “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被称作‘红色谍星’的徐楚光一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从事最危险的策反工作……”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充满感情的童声将一段英雄往事娓娓道来,馆内近百名观众的目光随着声音起伏而游走,在一件件展品上触摸到了那段动人历史。雨花英烈徐楚光妻子、年近百岁的朱晖奶奶也在现场,她注视着“小小讲解员”稚嫩的面庞,露出了欣慰的神情。这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社会教育实践的一幕日常剪影。

  位于江苏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集中殉难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以雨花英烈精神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用红色历史指引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怎么才能吸引当代青少年主动走进纪念馆来感受革命精神、家国情怀,怎么让红色文化从纪念馆走出去,在孩子们内心落地生根?我们一直在思考。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从亲身实践中感悟、成长,这是我们找到的答案。

  于是,我们推出“红色文化进校园”项目,走进南京市小行小学、岱山实验小学等共建院校。音乐课上,清亮的童音齐声唱响雨花英烈赵良璋的原创歌曲:“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高唱着自由和解放……”;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画笔蘸上颜料,虔敬庄严地在石头上涂点出那朵象征烈士坚贞不屈精神的傲雪红梅,制作属于自己的“雨花石”……

  事实证明,这种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实践式红色课堂,比传统的课本学习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打动孩子们的心灵。在课后,经常有家长专门带孩子来纪念馆参观游览,亲身体悟雨花英烈精神。

  我们还结合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开发了“信仰的火种”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室,孩子们有的翻阅雨花英烈传记,有的按照教程制作英雄剪纸……随着一阵阵诵读声、歌声、讨论声,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感受也更深了。在纪念馆出口的留言板旁,时常能看见参观学习结束的小朋友低头书写,神色庄重:“我今天来参加雏鹰小队活动,看到烈士不到30岁就牺牲了,还有一位只有19岁,和我哥哥一样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铭记祖国在自己心中”……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按照防控要求,孩子们暂时不能走进纪念馆了。怎么让红色文化和他们的接触“不断线”?我们精心打造了“雨花英烈云课堂”,用短视频、H5小游戏等趣味形式讲述红色故事,通过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加强传播。其中“云游纪念馆”系列直播、“与信仰同行”红色宣讲短视频、“雨花小讲堂”等趣味栏目,总点击量已接近百万。雨花英烈精神这颗红色“种子”,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从纪念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心中,并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透过校史这扇窗,看见光辉党史

  讲述人:吉林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王艳军

  2017年起,我担任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第17任校长。这是一所刻满红色印记的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一批爱国人士以笔为枪、与敌斗争,一片丹心向着党,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全体教师信念如磐、全心投入,以爱和责任培植出一批批阳光向上的“幼苗”。

  为了让红色历史代代相传,我们始终重视面向孩子们的党史教育,邀请老教师、杰出校友等回校讲述校史故事、党史故事,让学生们透过母校这扇窗,看到党是怎样领导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铸就辉煌的。我们欣喜地发现,对学校的亲切感、自豪感,自然地唤起了孩子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责任使命。

  长春市教育局原局长、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刘靖慧已是耄耋之年,仍心系学校教育,常常回校和师生们面对面交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学校建设史、党的发展史。她认为,革命传统教育应该“梯次进行、步步深入”。这给我们以很大启发,2018年,学校决定在清明节组织一次分梯次、有目标的烈士陵园祭扫活动。

  那次活动中,学校按照低、中、高三个年龄段规划了不同的党史教育目标。先由中年级学生代表在纪念碑前开展了一次“回顾历史,缅怀英烈”的中队会,学生们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红色诗词。队会结束后,高年级学生走向烈士纪念碑,拿着自己的成绩单、手绘图画和计划表,向先辈们汇报自己的进步和远大理想,红领巾在胸前迎风飘扬。最后,高年级学生转过身来,手上已多了一条崭新的红领巾,并把红领巾系在低年级小同学的胸前,把希望和火种传递给他们。那一刻,孩子们的入队宣誓响彻云霄。

  吉林省教育厅关工委原副主任、第二实验小学原大队辅导员曹魁珍多年倾情于少先队工作,提出了“把树种在孩子的心坎上,两苗共育、两苗齐长”的金点子。她所说的“树”,就是党的历史和爱党之情。用她常挂在嘴边的话说,“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这棵小树苗。等这些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心里的树苗也就长成了大树”。

  2017年,曹魁珍领衔的“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落户二实小。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传习所、筑梦小主人活动室、英雄讲堂等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红色基地也相继落成,成为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从那一年起,学校里建起了“桃李园”,还走出校园开展“老少同植希望林”活动。

  不久之后,就是党的百岁生日。我们将继续通过校史教育等手段强化党史教育,用责任和笃行传承信仰力量,培育桃李芬芳!

“红色小讲解员”:爱党的火苗在心里燃烧

  讲述人:甘肃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 韩仁孝

  2020年3月,我来到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工作,时间虽短,感受却深。长期以来,学校依据“七年级学生注重参与,八年级学生注重体验,九年级学生注重思想提升”的差异性原则,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在学生们心中厚植红色基因和爱国情怀。

  为了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学党史,我校联合多家共建单位,积极拓展党史教育阵地。学校对面就是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2010年,学校与纪念馆签订共建协议,将其作为爱国实践教育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招募“红色小讲解员”。

  八年级六班的关艺阳同学四年前在成都博物馆看到一位三年级的小讲解员。“她身上戴着一条志愿者绶带,整个人都闪闪发光。”回忆起第一次接触到志愿讲解员的情形,关艺阳同学记忆犹新。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小讲解员,受到了专业讲解员和观众的一致认可。

  加入“红色小讲解员”队伍以来,八年级六班苏润泽同学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讲解经历。当时,她正在讲述一位小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向前线、抗击敌军的事迹。原本喧闹的人群突然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认真聆听着,被小战士的英雄气概感动了。那一刻,让她觉得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的讲解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红色小讲解员’活动,我们既锻炼了能力,又了解了党艰苦奋斗的历程。对党的爱就像火苗一样,在心里燃烧。”如今,同学们纷纷争当“红色小讲解员”,这个活动成了学校党史教育的一大品牌。

  2019年,思政课教师刘瑞明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讲述工农红军西路军的革命事迹,以生动易懂的图文形式将学生带入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苏骧老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市级规划课题也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得到推广。这些研究成果为“红色小讲解员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帮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红色知识应用于讲解实践与日常生活中,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血脉,在历史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我们的党史课,有“颜值”也有“言值”

  讲述人: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 顾晓英

  31年前,我来到上海大学讲授中国革命史,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面对当代青年探索劲头足、参与意识强等特点,我们探索了由专兼职教师联袂授课的“项链模式”——我把握课程主线,为“项链”织就串珠线;邀请其他学科专家、基层工作者等作为“珍珠”,联袂授课,让党史课更丰满、更鲜活、更能联系实际。

  2007年4月的首次课程,我对话社会学院胡申生老师。还记得那堂课的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抛出问题:“和谐”两字是否可以拆为有“禾”入“口”和人“皆”能“言”?胡老师回答,汉字是表意文字,“和”“谐”都是形声字,都有调和的意思。他还鼓励在座的青年学生,多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项链”,还串连起了“一模式三系列”15门校本思政选修课的开发和运行。2014年起,我与社会学院顾骏老师开发了一个丰富有趣的课程矩阵:打开学生视野格局的“大国方略系列”,积攒本领、迎接挑战的“育才大工科之人工智能系列”……越来越多名师大家从各自学科视角讲述党、讲述中国。2016年,我有了工作室,专注于推广“有温度有智慧的思政教育”。2018年,忻平老师领衔“开天辟地”新型党史课程,汇集沪上顶尖党史专家,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带着学生们进入“行走课堂”,打卡红色地标。不少学生感慨:“一路参观,我真切感受到党开天辟地的壮举有多么不易、多么伟大。”

  2020年起,我策划了“体育中国”“中国记忆”和“光影中国”三门课程,着力打造回溯党史、汲取智慧、赢得未来的“红色传承”系列,让体育、图书情报和电影等专业课老师从学科视角讲好党史。这些课程“颜值”与“言值”兼具,很好地满足了学生期待。

  例如,“光影中国”第一课“山川中国”,程波老师用电影镜头语言,展示山川变化。他讲到作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型献礼片之一的《黄河绝恋》,用“小制作”呈现了战争的残酷,里面的黄河、长城、落日等自然奇观,秦腔、信天游等特色民俗,都镌刻着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这部电影化为一滴水汇入百年党史的精神长河之中,也汩汩流入学生心田。

  党的历史是一座蕴含丰富育人元素的宝库。未来,我会继续扎根课堂,通过教师教学沙龙和工作坊、“融‘四史’周周见——云上思政领航者云活动”等,陪伴老师们融党史入课程,做亮“一模式三系列”,让党史教育受到更多大学生的真心喜爱。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任爽、宋喜群、颜维琦、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尚瑞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