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红丹丹 ——聚焦建党百年,聆听广州文艺的“时代先声”(组图)

发布时间:2021-02-02 11:0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31日 09版 | 查看:694次



绿色长城(中国画)关山月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冰墩墩”设计手稿

山径(中国画)林风眠

《兄妹开荒》剧照(摄影)郑景康

国之瑰宝(中国画)许进

艰苦岁月(雕塑)潘鹤

大叶紫薇(水彩画)王肇民

  【艺境观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艺史诗开篇,新中国岭南文艺异军突起,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式”文艺领潮头,百年的广州文艺书写了气势磅礴的历史与时代画卷。近日开幕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紧扣建党百年主题,以当代文艺精品、历史文献、报纸期刊、名人信札、音像实物等1000余件展品,勾勒出广州文艺的精神气质和发展成果,生动呈现出南国大地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程的艺术缩影。美术作品成为其中十分亮眼的板块。

与时代共奋进  广州文艺的精神气质

  近代以来,广州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文艺的“孵化场”。广州文艺的发展历史表明,文艺是岭南文化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极富活力的因素。“时代先声”展览选取的美术作品,准确把握了广州文艺的精神气质,展现出红色血脉传承的一百年、攀登文艺高峰的一百年、为人民而创作的一百年。“红色”“人民”“时代”是百年广州文艺的底色,也是本次展览深刻的精神内涵。

  任何经典的文艺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任何优秀的艺术家,也必然会将全部的心力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此次展览主体分为四个篇章,即“旱天雷·心向光明(1921—1949)”“得胜令·红棉璀璨(1949—1978)”“风云会·南国春早(1978—2012)”“步步高·出新出彩(2012—2021)”。四个标题不但是广东音乐的曲牌名,而且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四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将建党百年的主题艺术地嵌入展览的内在逻辑。

  “时代先声”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囊括了活跃在抗日烽火里的文艺粤军。他们是延安木刻队伍里的广东籍版画家,如在太行山根据地创办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晋东南分校并任校长的陈铁耕,被徐悲鸿称为“中国新版画界的巨星”的古元;他们也是以相机为武器的广东籍摄影家,如沙飞、石少华、郑景康等拍摄了大量军事、民生、社会题材的照片,记录抗日战争实况与沦陷区民众的生活。正因为敏锐而准确地回应了时代主题,他们的作品有了明晰的指向性和方向感。今天,再次凝视前贤,我们仿佛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端口”,如临历史现场,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抗争中奋起的伟力,并被作品中充沛的感情、饱满的张力所深深感动。

  实际上,以艺术手法淬炼时代精神,并使之转化为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恰是广州百年美术的精神传统。展品中有两幅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油画,《永不休战》中塑造的鲁迅形象,那刚毅的面容、不妥协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我是海燕》里勇敢、乐观的女兵形象,则给人直面生活的无尽力量,正体现了广州文艺所传承和恪守的“艺术语法”,也充分彰显出广州文艺的“中国价值”。

创新中焕生机  南国艺坛的文脉传承

  百年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也是创新的历史。在很多人心里,“广州”二字正是和“创新”“开放”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是“木棉花开红似火”的所在,传递着敢于担当的精神;这里也是春风最先吹拂的地方,洋溢着奋勇争先的气象。开放包容、融合创新,是广州的城市文脉,也是百年广州文艺勃勃生气之源。

  “时代先声”展览广泛搜集广州美术发展史料,并将其置于统一的主题与结构之下,呈现出一幅充满活力的艺术版图,让人清晰地看到广州美术的创新之脉、发展之路。早在16世纪,西方油画艺术已在广州传播。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广东人李铁夫是中国率先赴海外学习油画的艺术家之一,本次展出的《未完成的老人像》等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油画技巧、语言和精神的深刻理解。进入20世纪,林风眠提出“中西调和”,力图融合西方现代绘画和传统水墨画法,不但形成了卓然独立的表现风格,而且为中国现代美术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崛起于20世纪初的“岭南画派”致力于倡导和表现的,也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思想。从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到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司徒奇,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岭南画派的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探索的目光进一步伸向美术的高处和深处,引领广东画坛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广州美术汇通中西的精神,也可以在摄影和书法中得到佐证。摄影是舶来的,书法是本土的,但在广州这片土地上获得了精神上的一致性,这就是外来艺术本土化与本土艺术现代化的“双螺旋”式前行路径。本次展览梳理了中国摄影史上若干首创之举:1844年诞生中国第一家照相馆;1922年创办中国首本摄影刊物《摄影杂志》,推动着中国摄影走向独立艺术之路。而广东人康有为独具特色的书法作品,表达出“尊碑”的艺术理念,开启了岭南书坛求新求变的一贯主张。回顾百年,广州美术以主动拥抱变革的心态,自觉投身中国文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依靠文化自信,把“得风气之先”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留下了至今仍滋养人们心灵的岭南艺术精品,也再一次教诲后人“文艺贵在创新、重在交流”的真理。

缘新技求大道  视觉艺术的时代面貌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时至今日,现代审美已无法离开技术和媒介因素,艺术发展与技术变革、媒介嬗变密不可分。广州美术的创新精神,同样表现于对技术的敏感和对新媒介的探索运用。从笔墨、画布到图片软件,从架上到屏上,技术与媒介从来不是广州美术的被动载体,而是推动变革的积极力量。本次展览为这些“新”意满满的艺术留出了较多空间。从原创动漫“喜羊羊”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及“最文艺广州在哪里”全国手机摄影大赛,无不回响着广州艺术追随技术和媒介变迁的铿锵足音,展现出技道并进的时代新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内容虽囊括百年广州文艺的各个门类,但从展览本身来看,“百年广州文艺”又具有整体的视觉效果。当时间轴线串联起文艺进程和成果,并在整体色调、动态流线和局部细节的加持下转化为视觉的对象,展览本身便具有了一种美术性。此外,展览专门设立了“广州文艺经典影像馆”,并运用新媒体技术设立了VR展馆。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在线观展,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与名作合影,阅读作品背后的故事,让视听感官得到极大限度的调动,展区的物理界限逐渐消弭,时光流逝所积淀的审美意蕴也愈发浓郁,让人们在以视觉为牵引的欣赏逻辑基础上,完成一次多感官共鸣的审美体验。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期待广州文艺继承优良传统,奋力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高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胡一峰,系《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