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07 15:11 | 来源:教育部 2020-12-30 | 查看:733次
教育部简报〔2020〕第32期
东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建设十个示范专业、打造百门校级示范课程、覆盖数千教师、惠及数万学生,形成“一体化推进、两中心并重、三路径结合、四维度建构”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坚持一体化推进,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以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为契机,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题调研。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制定《关于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意见》,明确整体性推进、个性化实施、渐进性开展、动态性调整的原则,重点加强示范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工作。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书记校长履职亮点项目”,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协调整体工作,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分党委书记工作会、阶段性工作推进会、调研座谈会等,及时研究分析建设进展情况,扎实有序推进工作部署落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光明日报社等校内外相关领域20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委员会,指导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坚持两中心并重,构建双向督导评价机制。牢牢抓住施教者能力水平这一关键,在全校20余个二级学院分别开展研讨会,指导授课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和概念边界,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是“对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等误区,保证课程思政实现隐性教育目标,防止出现泛化、机械化、标签化的情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和教学经验分享会,现场观摩《电力系统分析》《大数据思维与分析技术》等典型示范课程。鼓励院士、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带头实施课程思政。在部分学院组织专项督查,通过说课、专家听课等形式,动态监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牢牢抓住受教者成长发展这一重点,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第三方评价,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调查报告》,为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参考。针对当代大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和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情况,推进课程思政“云端”建设,将抗疫精神和鲜活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深入探索规律、拓展渠道。
坚持三路径结合,完善立体实施保障体系。坚持示范引领和全面推广相结合,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和办学特点,2019年选树首批42门校级示范课程,2020年选树58门校级示范课程和10个校级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教案修订、教材编审,体现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统一规范和创新激励相结合,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构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指导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等考核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经费支持,截至目前校院两级共投入经费1300余万元。坚持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整理形成《东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集》等参考资料,凝练形成若干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主流期刊和报纸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坚持四维度建构,打造“十百千万”工作格局。在课程维度,指导20余个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共建设校级示范课程100门、校级培育课程60门、院级示范课程200余门,涵盖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类所有课程类型。在专业维度,建设校级示范专业10个、校级培育专业5个,覆盖文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实现了课程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的全链条贯穿。在教师维度,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超过1000人,涵盖老中青各年龄段,授课学时超过15000学时,发掘融入了政治素养、人文修养、道德规范、科学精神、传统文化、法治意识等多种思政元素。在学生维度,课程思政覆盖本科生、研究生超过5万人次,有力促进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